盘点2002年我国九大“性”事
正文
时间: 2002年12月14日 09:27
来源: 华商报
1. 艾滋病女结婚:在宽容中感受文明
性知识教材中有中学生画的插图
2002年11月,艾滋病女来京结婚轰动全国。贵州省贵阳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小琴(化名)和她的未婚夫一下子成了新闻人物。对于他们的婚礼,社会各界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作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小琴究竟有没有权利结婚?从道德上讲,她这样做是否太自私?在将来的夫妻生活中,她能不能保证深爱自己的丈夫不被感染?如果他们想要孩子,现在的医学手段能不能保证他们的后代不被感染?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官员明确表示:结婚是法律赋予每个人的权利,不论结婚的一方是感染者还是双方均是感染者,卫生部门能够做的就是向双方提供医学咨询,告诉他们怎样能避免疾病的传播。
法律不禁止,又有防范措施,双方还是出于完全自愿,为什么不能让他们也同样享受幸福和快乐呢?在一片议论声中,许多人对艾滋病女的结婚表示了赞同,并认为这是社会宽容与进步的体现。
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相互关爱,共享生命”,艾滋病女结婚,社会各界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关爱,尽管有些方式显得并不恰当,但对艾滋病人的权利、尊严的尊重,正深入人心。
2. 性教材试用:课堂上大大方方谈“性”
青春期有哪些变化?单相思的自救做法有哪些?如何辨别性骚扰?如何正确处理它?……以前,这样的问题,即使有孩子能问出口,相信也不会在老师、家长那里得到完整、科学的答案。
今年9月1日新学期开始,海淀区几十所中小学校开始试用性教材。针对已经进入青春期发育的中学生,首部青春期性教育教材开始在课堂上大大方方地谈“性”了。
教育专家认为,现代青少年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性知识的匮乏,还有性意识的觉醒、性知识的积累。
试用中的性教育教材的编纂者告诉记者,性教育教材开始正视青少年教育的现实,将性知识、性心理、性观念、性行为的各种常识和可能的后果都大方地告诉青少年,帮助他们将以往各种可能来路不明的性知识清理、整合,以形成正确、健康的性心理和性观念。在心理、性道德、人格教育等方面对学生给予了更多层次的关注。
教材突破以往生硬的口号式说教,图文并茂,引用了很多形象生动的小故事来讲述,“这些故事都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来的,注重了教材的生动性,而且里面的插图都是中学生自己完成的”。青春期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必须经历的,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对青少年的影响会截然不同。对下一代的性教育,一向都是教育者必须面对又难以决断的选择。在信息发达、观念日新的今天,性教育,躲不过,瞒不住,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大大方方地给孩子们讲授科学的性知识,不失为一种良策。
3. 娱乐场所使用安全套:为了生命的健康
娱乐场所100%使用安全套,一石激起千重浪,“政府在纵容嫖娼?”“娱乐场所100%使用安全套”项目此前已在泰国和柬埔寨成功试验。中国试点的地区是江苏靖江、湖北黄陂、湖南澧县、海南儋州。据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代表处官员介绍,“100%使用安全套”包含三层含义:每一次性生活都使用;整个过程都使用;所有娱乐场所都使用。
许多人对此甚为不解,有人甚至提出“是不是在娱乐场所只要使用安全套就允许卖淫嫖娼?”认为这等于承认了卖淫嫖娼的合法性,与我国的国情、法律、伦理道德观相冲突。
“推行安全套绝不等于纵容性交易。”公安部门的态度是坚决的。在娱乐场所全面推行使用安全套,只是卫生部门为减少艾滋病、性病传染所做的一种防御措施,与打击卖淫嫖娼并不抵触。
卫生部估计我国现有85万艾滋病毒感染者,其中吸毒者的感染率为80%,“性工作者”的感染率为10%,如果没有有效的控制方法,到201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000万,而性病感染报告数每年以30%的速度在增长,这使得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增加了2至10倍,如果是溃烂性性病患者或与之发生性行为的人,更是容易染上艾滋病。
面对日趋严峻的艾滋病蔓延的现实,卫生部认为,国家制定了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10年工作规划和5年工作目标。完成那些工作目标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在娱乐场所中100%使用安全套的工作之所以要由政府出面组织,绝不是说政府对卖淫嫖娼持默许态度。
各级政府打击“黄赌毒”从来都是态度鲜明的,对卖淫嫖娼的打击力度没有丝毫放松过,这是事实。卖淫嫖娼是性病、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的桥梁。在打击卖淫嫖娼的同时,政府不能放任可能发生的性病、艾滋病传播的危险。
4. 独身女性可生育:体现生育权利
“不想结婚,又希望享受身为人母的幸福”,这种念头不少大龄独身女青年都有过。然而,“非婚生育”既被法律所禁止,又要承受社会舆论的重压。
《吉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在第30条第2款规定:达到法定婚龄决定终身不再结婚并无子女的妇女,可以采取合法的医学辅助生育技术手段生育一个子女。
调查显示,叫好者占了大多数,但质疑的态度、反对之声同样不少。一些人担心孩子长大后没有完整家庭,破坏计划生育,影响家庭结构稳定……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浪费立法资源的闹剧”。
这项规定的负面效应虽显而易见,但全面衡量,许多人认为,正面效应还是大于负面效应的。其最大的进步在于:直面现实,立法与时俱进,以立法的方式尊重、维护特别人群的基本权利。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还存在着一部分终身不结婚的特殊人群。而由于法律的局限性,这些人并没有生育权,承受着感情上的孤独、生活上的无助、生命无续的痛苦……
生育权是公民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并不因其是否婚配,是否与人另组家庭而受限。现行《婚姻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都没有规定生育权行使的先决条件。公民选择是否生育及其生育方式,并未违反具体的法条。
独身女性可生育,让人们看到法律越来越人性化了,越来越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真正体现了法律保护人权的本色。
5. 变性手术后变更性别:社会开始接受变性人
近两年,有关变性手术的报道越来越多,易性癖病人完全可以得到医学上的援助,再不用承受自残生殖器官的痛苦。
易性癖的得病率约十万分之一到十四万分之一,在中国有着强烈变性要求的病人大约有近40万。
据整形外科专家介绍,易性癖患者都有严重的自残、自杀倾向,对他们实施手术,在帮助完成性别、社会角色转变的同时,还将挽救他们的生命。中国第一例变性手术于1986年实施,目前已经有多家医院在这类手术方面做了尝试。据保守估计,中国目前接受此类手术的病人已有上千例。
但易性手术不只是换个性别这样简单,如何在手术之后以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角色面对周围的人,确定周围的社会关系,这是所有易性癖病人不能忽略的问题。
在与传统医学及社会、伦理观念的冲突中,社会日益走向宽容和多元化,一些变性人还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婚姻,在中国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变性人持理解、容纳态度,并将他们接纳于社会群体中。在性别上给予他们明确的认定,无疑是对他们实在的关怀。
6. 首例性骚扰案开庭:妇女勇敢地保护自己
性骚扰,这个字眼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84%的女性遭受过不同形式的性骚扰,性骚扰中50%来自工作场所,其中36%来自上级,14%来自同事。
30岁出头的王女士是西安市一家公司的员工,该公司总经理曾在不同场合对她进行骚扰,甚至提出要和她一起去酒店开房间。本来身体就不太好的王女士,在多次受气后昏倒。经过再三考虑,王女士向法院递交了诉状,要求经理对她赔礼道歉。
案情公开后,引起了社会对性骚扰的广泛重视,对性骚扰的危害、怎样防止并与之作斗争的话题,频频见于报端,网上的讨论也异常激烈。多数人肯定了王女士的勇敢行为,“她给我们女人出了一口恶气”、“这样的事情,就要通过法律来解决”。……
首例性骚扰案让社会各界对性骚扰的危害有了足够的重视,人们对此的是非判断也非常明确。有了第一例,相信勇敢站出来反抗的女性会越来越多,树立了这样的风气,性骚扰还能猖獗几时呢?
7. 性文化展:遍布各大城市
重庆、杭州、郑州、南昌……各大城市在2002年纷纷搞起了性文化展。尽管性文化展在各地的反响不一,有冷有热,但每一次展览都在当地引起了较大的轰动。
中国人从谈性色变,到性学研究者及性医学工作者纷纷走上社会,通过各种形式传播性科学知识,到2002年各大城市纷纷开始举办性文化展,中国人对性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关专家认为,通过性文化展,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形成的性不能说、是难为情之事的观念开始被打破,人们不再对性问题感到羞涩,开始以宽容的心态接受性文化的传播,这是“人性的复活和思想的解放”。
8. 安全套广告解禁:从有伤风化到不可缺少
谈到今年的热门新闻词汇,“安全套”不能不多次提及。有关专家早在1999年就开始呼吁:对安全套广告解禁。
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让安全套这个最私秘的小玩意抛头露面,似乎不太雅观,有伤风化。几乎所有反对给安全套做广告的人都认为,虽然安全套也有避孕和防治性病的作用,但是由于它和“性”的紧密关系,在公开场合展示这种隐私性的东西,是有伤社会道德的表现,更会“毒害”青少年及儿童的心灵。
前些年,对于安全套广告、对于街头发放安全套,人们惟恐避之不及,一些人甚至打110报警。但现实情况却是:国家每年要免费向老百姓发放10亿多只安全套;娱乐场所100%使用安全套已经开始在国内试行;大学校园内向大学生免费发放安全套,已屡见不鲜;中学性教材开始教学生如何使用安全套……
从有人报警到坦然面对,应该说是一个可喜的进步。
9. 大学生怀孕被开除:法律挑战校规
最近,有关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恋爱、性行为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话题。
19岁的李静与21岁的男友李军在假期旅游时发生了性关系。李静在校医院检查时发现自己出现了宫外孕,便自费住进了地方医院做了手术。李静出院后即被学校通知要被处以留校察看的处分,男友李军则被勒令退学,并通报全校。原来校医院将她的孕情通报给了系领导。学校要求李静写份深刻检查,交待发生性关系的时间、地点、次数等情节,承认犯有“品行恶劣、道德败坏”的错误。最后,学校以李静写的检查“认识不到位、狡辩”为由,将两人同处以勒令退学处分。
一个简单的怀孕事件,却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多数人认为,学校的行为过于简单粗暴。
学生家长认为,孩子是一时冲动做出了轻率行为,作为家长既生气又心痛,但学校以“品行恶劣、道德败坏”为由让孩子退学,却是家长不能接受的。首先,校医院擅自传播病人的病情和个人隐私,这是有违职业道德的。其次,孩子发生性行为是家长和学校教育不得力造成的;既然孩子发生的性行为属个人隐私,学校就不应该给孩子定性为“品行恶劣、道德败坏”,并公开处理决定。
教育界人士认为:学校应该做教育工作,而开除和劝退处分给得太重。严格地讲,学校不应该处理这事,因为这是两个人之间的私事。
如今,已婚者进入大学的门槛已经打开,老年人进入大学也不是新闻了,在校大学生是否可以结婚也进入了教育部的议事日程,大学生属于成年人,完全应该承担自己因非学习事务产生的后果。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单位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性文化 变性人 性别 平权
编辑: 来源不详
评论: 欢迎发表看法。
摘要与附加信息
本文盘点了2002年中国社会中与性相关的九大事件,体现了性教育、性别认同、法律政策以及社会对性问题的逐步宽容和接受等多方面的变化。文件内容中提到,艾滋病女的婚姻引发了对艾滋病患者权利的讨论,同时性教材的试用标志着性教育的进步。报道中提到娱乐场所推行安全套使用,为减缓性病传播而采取的措施,反映了卫生部门在公共卫生中的努力。此外,文中还涉及了变性手术、独身女性生育权、性骚扰案、性文化展等多个话题,展现了中国社会在性别平等、性教育权益等方面的逐步发展。
附加信息 [Processed Page Metadata]
Attribute | Value |
---|---|
Filename | news_盘点2002年我国九大“性”事_-_新闻-_搜狐.md |
Size | 13498 bytes |
Archived Date | 2024-11-22 02:29:39 |
Original Link | http://news.sohu.com/95/74/news204967495.shtml |
Author | 华商报 |
Region | 中国大陆 |
Date | 2002-12-14 |
Tags | 性文化, 变性人, 艾滋病, 性教育, 法律政策, 社会环境 |
Evaluation | [Unknown type(update needed)] |
本文由跨性别中文数字档案馆归档整理,仅供浏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