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媒介or艺术?数字时代的摄影何为?

正文

时间: 2020-02-02 13:25
来源: 雅昌艺术网

雅昌艺术网关于“以冒用'雅昌'名义骗取艺术品等犯罪行为”的声明。

农民、流浪者、乞丐、戏子、诗人、未亡人、残疾人和变性人等社会边缘人,1994年开始进入到刘铮的摄影作品中,这是他《国人》系列摄影作品拍摄的主要对象,虽然在拍摄对象的选择上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但这组作品仍然属于纪实摄影。

刘铮真正意义上的观念摄影创作,开始于《三界,意识的三个层次:天堂、人间、地狱》,他让演员装扮成京剧人物的模样,男性身穿戏服、女性则头戴凤冠赤身裸体,这些人物的配置依据的是《三打白骨精》《薛仁贵征西》和《牡丹亭》等经典剧目,但却做出一些与剧情无关、让人匪夷所思的动作。黑白的画面、美丽的面孔、华美的服装和超常的行为使得整个场景既具有超现实的荒诞意境,但又散发着强烈的色情气氛。

刘铮作品

刘铮说:“最初是想记录中国人的心灵状态,后来却成了对我自身心灵的剖析,这是我当初未曾预料到的。”虚无、阴郁和颓废是刘铮观念摄影作品的总基调,以此对当下中国人灵魂堕落和精神贫困现象进行了揭示与批评,这批作品几乎最早的开创了观念摄影在中国的最基本思路和表达方式。

刘铮作品

赵半狄

1996年赵半狄将自己的形象与熊猫并置在一起,拍成广告招贴式的照片,表达了对消费社会和商业文化的嘲讽态度。从那时起,熊猫成为他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母题,二十多年来,他的艺术手法扩展至装置、行为、影像和电影,虽然主题在不断变化,但熊猫形象始终是作品的主角,他也因此获得了“熊猫人”的绰号。

《老栗夜宴图》

王庆松从1996年开始由绘画转入观念摄影创作,一开始他将自己扮演成当下流行的媚俗文化形象,如《思想者》和《拿来千手佛》两个系列作品是他最早的观念摄影作品。他的成名作《老栗夜宴图》。王庆松可以说是观念摄影里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他是自编自导自演,他甚至不是自己的照片的拍摄者。

张大力作品

1998年2月,在北京大街小巷写着“拆”的墙上,出现了几千个涂鸦式的侧面人头像,并写上AK47和18K字样。这是张大力的作品。他最重要的摄影作品是《第二历史系列》,将过去报纸和画报上发表的著名历史照片和它们被篡改的原件一同呈现出来,让“真实”与“虚拟”同时出场,震撼人心。

而另外一方面,在摄影界还存在着大量的风光摄影和纪实性摄影,也被称为摄影艺术,摄影在诞生之初仅被视为一门纯粹的技术,直到20世纪中后期,才开始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受到认可。60年代以后,摄影已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美国的美术馆和艺术展览中,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从事传统摄影的摄影师的作品;二是原本不是摄影师的艺术家,他们利用摄影这一媒介创作当代观念性摄影。前者认为摄影作为一种独立的媒介有其自主性,拥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后者则把摄影当成一种透明的媒介,认为摄影都是在再现别的事物,所以其本身与艺术并没有多少关系,只有在艺术家把它当成一个表达观点的工具后,才开始与艺术发生关联。

那么在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摄影?摄影仅仅是一个媒介、技术形式?还是一个更有意义、价值的对象?

媒介与观念:摄影面临的复杂性

“如果从传统摄影角度去看,当代摄影与摄影艺术不像是一个类型,甚至是矛盾的,但是它们用的媒介都是摄影,所以在这个意义讲它们既有相关性,又有矛盾性,甚至是无关,如果放在当代视觉文化和当代艺术表达的范畴来看,它已经超越了照片或各种各样的纪实照片,所以它是一个矛盾体。”批评家、策展人王春辰也讲出了摄影当下面临复杂性。

“以摄影为媒介进行艺术创作,如果对它不是特别了解,仅仅就是一个摄影家,或者是一个传统的实摄影、新闻摄影的人,看到这些图片一定会产生一种困惑或差异,明明是一张照片,打印的很精致、很精美,为什么图像是这样?它想表达什么?”

蔡东东 给予

蔡东东,给予,艺术微喷,134X186cm,2010

苍鑫 54-19交流系列II

苍鑫,54-19交流系列II,艺术微喷,105X95cm,1999

董文胜 端木书台

董文胜,端木书台,收藏级艺术微喷,91.5X71cm,2010

王春辰在“摄影180年在中国”展览中,策划了当代摄影的版块,在这一板块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图像,就像上面讲到的,很精美但又很陌生,看起来像是摄影但又不像,在这里,王春辰也引出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摄影?摄影的本质是什么?

在他看来,我们很多时候不愿意去问这个问题,觉得摄影就是拍照,但摄影的本质和来源,在他看来是关于人的另一种功能,图像的创造。图像的创造是人天生具有一种本能和一直不断改进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是美术历史或者人类的艺术史不断探索、询问、研究写作的一部分。

马六明 芬-马六明系列一

马六明,芬-马六明系列一,艺术微喷,150X100cm,1993

摄影的发明源于19世纪画家借助暗箱辅助创作,后来也是因为摄影的发明,艺术家发现摄影能拍出非常写实、自然一样的图像,那画家的能力在哪里?或者作为绘画的特点、本质在哪里?他们开始担心甚至宣布绘画的死亡,这就使得十九世纪后半页的艺术家开始探索艺术的现代主义?到立体主义的时候艺术家的主体作用提高了,不是还原我们眼睛看到的世界,二战之后,艺术家发现他们需要一种开放性、无边界、跨边界的表达,行为艺术、表演艺术出现了,艺术家借助摄影,把表演的过程进行记录,使得摄影的另外一种功能出现,记录艺术,记录艺术家的创作。艺术家在独立的艺术领域,把这种媒介进行了转换,摄影所呈现的图像不再是摄影所追求的那种真实性和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图像,这就是观念的出现。

那么作为一个摄影家和艺术家的差异性在哪里?王春辰讲到,摄影家的工作方式更相信自己是个摄影家,靠捕捉更多的镜头和图像,而艺术家不仅仅是这样,它有一个前提,要思考和观察。从主题和内涵上出发,当代摄影的实质是内涵,内涵有很多种,有的跟身份有关,有的跟都市化有关,有的跟中国作为社会转型变革时期的特征有关,甚至和今天世界上女性主义有关、性别问题有关,还有后殖民有关。这些大的话题才构成了整个中国当代影像的话语背景,没有这些,我们只是从美学角度谈摄影、从技术角度谈摄影,肯定不是我们书写当代艺术或者观察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当代艺术的出发点。

所以,在王春辰看来,摄影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主观性、观念性。另一方面,利用镜头给人造成的错觉。在当代影像里有个重要的类型,这是一般摄影师不会想到的,就是行为表演作为摄影的对象和主体,这构成了中国当代摄影的一个很重要的板块。

洪浩 我的东西-结算2007(上)

洪浩,我的东西-结算2007(上),微喷相纸,120X216cm,2008

蒋志 0.7%的盐

蒋志,0.7%的盐,艺术微喷,51.8X91.6cm,2009

马良 草船借箭之二

马良,草船借箭之二,艺术微喷,100X85cm,2005

关于这方面,批评家王端廷讲到,观念摄影最初是以行为艺术的纪录和传播媒介的角色出现的,在九十年代行为艺术不能够获得在美术馆等公共空间展出的机会,只能在非正式场所甚至私人空间实施,而且这些在非公共空间完成的一次性的行为艺术只能被很少的观众知晓,不能为大众所了解。对于这些行为艺术作品,摄影不仅具有永久记录之功效,更是广泛传播的重要途径。但当时的这类摄影作品还算不上真正独立的观念摄影艺术,因为这些拍摄者没有参与行为艺术作品的构思,其照片也只是行为艺术现场的客观记录。

王端廷强调,观念摄影与纪实摄影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纪实摄影是现场的呈现者,而观念摄影不仅仅是现场的记录着,更是现场的导演者。准确地说,观念摄影不是再现现实,而是制造现实。虽然观念摄影的主题和题材千差万别,但对现场的主观设计和寓意的自我表达是这类作品的共同特征。观念摄影往往是艺术家自编自导自演的戏剧,它是真正的自我表达的艺术。

数字时代:摄影还可以何为?

值得一提的是,王端廷表示观念摄影的产生和发展与数码照像机、计算机技术特别是数字成像技术的发明和进步密切相关,从胶片显影到成像带来的不仅只是从手工制图到科技制图的变化,而是摄影艺术本质的飞跃,数码相机和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使得“移花接木”、“无中生有”和“以假乱真”的等图像效果的获得变得易于反掌,虚拟技术将一个个超现实的视觉奇观呈现在世人眼前。电子存储和输出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的是数码摄影技术越来越高的象素和越来越清晰的分辨率,人们可以看到色彩丰富和尺寸巨大的高清照片。观念摄影产生于数字摄影时代,以摄影技术方面对软件的依赖程度非常之高,随着数字成像技术的快速升级,而不断更新。观念摄影作品往往是通过计算机完成的,因此,其电子版纪实底片又是原作,而且他可以通过计算机不断的复制,不存在原作与复制品之间的差异。

观念摄影可以通过互联网传播,也可以在实体空间上展示,所以这些特点是跟所有的数字艺术是相同的,包括数字影像。观念摄影艺术可能是一个有着巨大发展空间和前景的艺术门类,我相信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的改进而不断的向前推进。

缪晓春 庆

缪晓春,庆,激光冲印柯达专业相纸,372X480cm,2004

邱志杰 纹身2

邱志杰,纹身2,艺术微喷,120X90cm,1994

王宁德 有形之光-水纹No.28

王宁德,有形之光-水纹No.28, 蜂窝铝板亚克力和透明灯箱片,1119X1508X60cm,2016

正如其所讲到的那样,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摄影或者是照片在当下已经成为每一个人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图像工具,就像“摄影180年在中国”策展人之一克里斯多夫·菲利普描述道的那样,在当代或者今天的中国,如果想要了解中国的文化或者社会,我们不需要进入摄影美术馆,只要去看看微信朋友圈就足够了,他们用这样的方法,表达自己以及想法,每个人都在记录自己穿了什么、吃了什么。

因此,他对利用新型社交媒体产生的摄影现象非常感兴趣,作为摄影爱好者或者艺术史学家,我们应该怎么样看待这些图像,这样的摄影手法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是他提出的问题。

而在王春辰看来,从一个新的社会现象,或者我们把它叫后摄影时代这样的角度去看。从博物馆的角度、从未来看今天的角度,这些图像或者方式肯定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我们看到爆炸性的图片,会引发连锁的社会现象,甚至社会的变革,有些图片可能引发了很多的社会讨论,我们怎么面对图像?它是不是已经超越了摄影这个概念?而变成了新的文化、新的社会?从长远来看,这是需要研究的,至于它是不是进入到美术历史?是不是进入摄影史?不用担心,但是作为美术馆要做这样的工作,就是做不确定、非艺术。

在结束的时候,引用一段 “摄影180年在中国”另外一位策展人曾璜的话:“摄影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意识形态,是二十一世纪最活跃、最有创造力的意识形态,没有人知道摄影能够做什么。”

是的,没有人能够知道摄影可以做什么,摄影从最初的记录功能到现在成为世界多元文化表达甚至是构成的一部分,早已经超越了它的媒介属性,所以未来具有无限的可能,也将会为我们带来各种惊喜。

摘要与附加信息

本文探讨了数字时代摄影的多重意义,尤其是在社会边缘人群(如变性人)的表现和影响。文章详细描述了刘铮等艺术家如何通过不同的摄影作品反映社会问题和个人心灵状态。摄影作品不仅是记录现实,还成为了表达自我和对抗社会文化的方式。作者探讨了观念摄影与传统摄影的区别,强调了在数字化时代,摄影的观念和表现形式的变化。文章引发我们对摄影本质的思考,并呼应了当代社会对身份和文化的多元理解。

附加信息 [Processed Page Metadata]

Attribute Value
Filename www_媒介or艺术?数字时代的摄影何为?_-_搜狐.md
Size 14333 bytes
Archived Date 2024-11-22 04:48:31
Original Link https://www.sohu.com/a/370121696_149159
Author 未知
Region 中国大陆
Date 2020-02-02
Tags 观念摄影, 数字时代, 社会边缘人, 变性人, 刘铮, 艺术与文化, 摄影艺术, 身份表达
Evaluation [Unknown type(update needed)]

本文由跨性别中文数字档案馆归档整理,仅供浏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Share on Share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