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塑造的不是人物而是“人妖”
正文
来源: 新浪文教
时间: 2001.03.30 10:00
在具体批判金庸三部代表作品之前,我想说一下自己对于金庸小说的总体评价。我认为:
金庸的小说乃是"下流"之作。
其实,将金庸小说归入"下流"之作,既非弊人的发明亦非弊人的专利。台湾著名作家李敖先生就与弊人持相同的观点,李敖在答记者问时谈到了金庸,他是这样说的:记者:以前,曾传言武侠小说作家金庸想竞选香港特首,结果没有成功,你觉得原因在哪里?
李敖:金庸肯定不会成功,因为他写的武侠小说太荒谬。胡适先生生前对我说,他是不看武侠小说的,用他的话来讲,武侠小说太"下流"。这个"下流"的意思,就是不入流。我在"回忆录"里也提到,金庸跟我讲,他是很虔诚的佛教徒,我当面就戳穿他:佛教里讲究"舍离一切,而无染着",你如何解释你的财产?(引自《扬子晚报》2000年2月19日A5版《李敖笑侃诺贝尔奖》一文)李敖先生这段话说得很爽快,也很深刻,真可谓快人快语、一语中的。不论金庸的小说在艺术表现的技巧上如何精妙,但都不能算是"入流"的作品,只能归入"下流"的行列,如果用金庸小说里的语言来表示,那就是"下三滥"的货色。
中国大陆的学者对金庸小说不满意、认为金庸小说品位低下的也大有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袁良骏先生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63岁的袁良骏在1999年11月11日下午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严肃地指出了金庸的武侠小说具有六大痼疾:
-
总体构思的概念化、模式化、公式化。比如《射雕英雄传》三部曲,先设下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五大派系,再衍生他们的恩怨情仇。五大派系的矛盾不是现实社会客观存在的矛盾,而出于作家自己的杜撰。这一杜撰和那些旧武侠小说如出一辙,未见高明。
-
仍然是脱离现实生活。由于金庸想象力之丰富,以及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文明,其小说在不食人间烟火方面可以说超过了古往今来的一切武侠小说。这也就成了金庸小说的另一大"死症"。有人说,金庸是浪漫主义。可惜,他"浪漫"太不彻底,何不去写一部《西游记》似的新的神话小说?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岂不快哉!有人说:金庸是魔幻现实主义。可惜,"魔幻"则有之,"现实主义"则未必。
-
仍然是刀光剑影、打打杀杀、血流成河、惨不忍睹。像《倚天屠龙记》,写来写去四大本,百余万言,无非是为了争夺"屠龙刀"和"倚天剑",值得吗?真实吗?新鲜吗?高明吗?
-
将武侠置于历史背景之上,也有以假乱真的副作用,比如郭靖跟随成吉思汗西征成为一个方面军司令而屡立奇功,比如郭靖、黄蓉、杨过等为主角的抗元"襄阳保卫战",便都是地地道道的无中生有。小说是容许虚构的,但金庸小说这样亦真亦假、虚构交织信史的写法是不能被认可的。其实,金庸完全可以丢掉武侠小说的拐杖,去写真正的、严肃的历史小说,其价值要高出现在这样的"四不像"不知多少万倍!
-
拉杂,罗嗦,重复,特别是那些武打,尽管花样翻新,兵刃奇特,地点转换(甚至到海上、到北极),但给人的感觉仍然是万变不离其宗的老一套。这时,触及了一个要害的问题:金庸是靠武林小说发家致富的,正因为有了他的武侠小说,他才敢于创办《明报》;他的《明报》畅销不衰,主要也是依赖他的武侠小说撑门面。他怎么可能注意精炼?注意删节?避免重复?不客气地说,有些作品简直是有意重复,有意拖长。按照严格的纯文学创作,这是绝不可以的;即使小学生的作文,也是不允许的。这个简单的道理,难道金庸不懂吗?不是不懂,而是他不能不重复,不能不拖沓。这是金庸的聪明处,也正是金庸小说的悲哀处:为了财富,金庸只好"背叛"才华了。
-
旧武侠小说固有的打斗、血腥、杀人、拉帮结派等毛病,社会影响是很坏的。不幸的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也同样有这样不良的社会影响。不客气地说,像武侠小说这种陈腐、落后的文艺形式,是早该退出新的文学历史舞台了。(引自《快报》1999年11月13日第六版张作民《学术界向金庸发难--中科院博导指出"大侠"六大痼疾》一文)笔者完全赞同袁良骏先生对金庸小说的批评意见,金庸小说这六大痼疾的确是客观存在于其作品之中的。不过,本书的侧重点在于分析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用评点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指出金庸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描写方面具有很大的荒诞性,因此下面笔者就专门来批判金庸笔下的人物形象。
任何一部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最重要的和最关键的。品评一部小说的高下,主要应当看其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成功。笔者认为,金庸小说的品位低下,最集中地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金庸小说为了猎奇,吸引读者,换言之为了媚俗,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创造了一系列似人非人、似神非神的一大批各色各样的怪物。老实说,金庸小说中塑造的许多人物形象,从严格的文学创作意义上来讲,是不能被称作"人物形象"的。在金庸的笔下,他所写的全部人物无一不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但是金庸同时又赋予这些现实世界中的人物以诸多神仙或妖魔才具有的种种神怪功能。正因为金大侠善于玩弄文学技巧和文字游戏,既出之于现实同时又采取了反现实的描写手法,因此弄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非驴非马、不伦不类,从而成为文学殿堂中的奇特动物--"四不象"。在这里,我们不妨以"人妖"一词来比喻和概括金庸小说中所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
众所周知,"人妖"乃泰国的特产。少男们为了在长大以后能够从事人妖的职业,早在孩童时代便让人将男性生殖器官割掉,再长期服用雌激素。如此一来,这些少男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方面男性的特征逐步退化,而女性化的倾向便日益明显,成人之后则完全变成不男不女的怪物。
笔者在此处所言金庸小说塑造各色各样的"人妖",此"人妖"并非泰国式的彼"人妖",而是指金庸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似人非人、似妖非妖以及亦人亦妖的特点。一方面,金庸小说中的人物生活在大千世界中,具有活生生的"人"的基本功能与特征,这些人物要吃、喝、拉、撒,要睡觉、要练武,而且还有许多青年男女要谈情说爱。
一言以蔽之:这些人并非完全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相反却是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然而,另一方面,这些人一旦身居武林,则很快地在不同的程度上具有了"神"或"妖"的功能,而且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的不断成长,其身上便越来越凸显出"神"或"妖"的特征。遗憾的是,金庸小说并非神话小说,如果是神话小说,干脆人人都变成三头六臂,或者一个跟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也罢。不是的,金庸小说不是神话小说,它偏偏要给那些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的很实际的"人"赋于了神仙或妖魔才具有的功能,于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这些半人半神的"人",实际上既非人也非神,准确地说,以"人妖"一词来形容最为恰当。
本文纯属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热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快来新闻客户端参与评论获金币兑礼品吧!
抢沙发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
摘要与附加信息
本文探讨了金庸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认为金庸的作品虽然在表面上吸引读者,实则存在程度不一的荒诞性。特定地,作者指出金庸的角色多呈现出‘似人非人、似妖非妖’的特点,构成一种名为‘人妖’的独特形象。金庸故事中的人不仅生活在真实社会中,尚保有‘人’的基本特征,但随着情节的推进,他们又必须具备超自然的功能。这种人物形象的模糊性使得金庸的作品无法分类,反映出他在艺术创作上追求猎奇和媚俗的倾向。文中引用了各界学者如李敖和袁良骏等人对金庸小说的批评,指出其作品的低俗性和脱离现实的倾向,最终强调了金庸小说在文化传承视域下的负面影响。
附加信息 [Processed Page Metadata]
Attribute | Value |
---|---|
Filename | edu_金庸小说塑造的不是人物而是“人妖”_-_新浪教育.md |
Size | 8314 bytes |
Archived Date | 2024-11-21 21:10:30 |
Original Link | https://edu.sina.cn/sa/2001-03-30/detail-ikftpnny8626116.d.html |
Author | 新浪文教 |
Region | 中国大陆 |
Date | 2001-03-30 |
Tags | 金庸, 小说分析, 人物塑造, 文化批评, 社会影响, 跨性别文化 |
Evaluation | [Unknown type(update needed)] |
本文由跨性别中文数字档案馆归档整理,仅供浏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