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李心沫:“女性艺术”与“女性主义艺术”

正文

文:李心沫

“女性主义即”“女权主义”(Feminism),这一理论自上个世纪80年代被介绍到中国,中国当时正值改革开放时期,由于国内对政治敏感性的回避,所以将"女权主义"翻译为“女性主义”,并且理论界认为这一翻译更能涵盖两次女性主义浪潮的不同,就是从争取女性权利到争取文化上的平等。女性主义艺术理论引入艺术领域是在上世纪90年代。但是这个女性主义艺术的概念在艺术理论中发生着变化,演化为“女性艺术”。

很显然“女性艺术”是以性别为前提的艺术划分,重在强调性别的差异,着眼点在女性特质上面。中国的女性主义艺术批评不约而同的认为中国的女艺术家和西方的女艺术家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中国的女性艺术表现出一种宽容和非对抗性,并且对自己的女性气质表示出认同。例如她们并不回避运用女红材料这些西方女艺术家所回避的材料进行创作。所以我们看到大部分的女艺术家的作品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社会性别特征。又有一种言论认为中国没有过西方社会的女权运动,所以就没有所谓的女性主义艺术。认为女性主义艺术在中国是个伪命题。很明显这样的论断是存在问题的,就是中国虽然没有出现西方断代清晰的女权运动,但是中国的女权运动一直都在继续,并且没有过间断。在当代中国女性并没有取得她们应有的社会尊重和认同,性别歧视以及针对女性的暴力一直没有间断,女性争取权利的斗争一直在进行,所以女性主义艺术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具有现实的意义和基础的,而有些女艺术家凭借对女性主义的了解或者因为直觉也做出了这样的具有女性主义特征的艺术作品,这就是女性主义艺术。中国的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经常把两个概念混淆起来,不加以界定,这样势必令本来就不清晰的女性主义艺术概念变得更加含混。本文试图将两个概念加以区分,并且举例加以说明。

一, 女性艺术

女性艺术在我看来具有以下特性:顺从性,非对抗性,符合既定的审美判断,带有明显的女性气质。

  1. 花瓶女性艺术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女性总是与花相类比,“女人如花”是父权文化将女性他者化和物化的一个重要语辞。在赞美女性如花的美貌的同时否定了女性美貌的其他价值,比如她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所以花和美貌女性对人的唯一价值就是作为装饰和摆设,花被采摘和攀折插入瓶中这是人类赞赏花的结果。所以有时赞美并非平等或高贵的征兆,或许恰恰正是掩饰不平等的实质,就像女性也经常被父权文化所赞美,比如伟大,包容,美丽,动人,优雅等等,但这些恰恰成为女性被他者化的借口。女性在整个的文化中是瓶花的状态。

从西方到东方,在男艺术家的笔下女性和花都是美丽的,而女人往往与花也经常是相伴的,从文艺复兴时的圣母像到印象派时期的莫奈,马奈,雷诺阿等都是创造着美丽,圣洁,优雅的女性形象。花与女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男性画家笔下的基本意象。

女艺术家在这种“他的注视中”也以此为自我的眼光,并且用男性的眼光来规范和审视自我。她们也在画花,并把花作为自我的隐喻,来完成“女性如花”的基本命题。女性被定义,并且以此来定义自己,长期以来的文化视觉经验也使她们不约而同的抱有对花的无限眷恋,就好像除此之外女性再没有更好的题材进行表现。

“花瓶女性艺术”一方面意指女性艺术家所选择题材的局限还有就是这些作品的基本特征。这样的艺术非常多的存在于画院和美院这些官方机构里面。人们普遍认为工笔花卉应该是最适合女性来做的艺术。但有意思的是很多女学生学习工笔花鸟但是在社会有名望的还是那些画工笔花鸟男性艺术家。而女艺术家创作的工笔花卉只是男艺术家的一个小小的补充而已。她们自身画着花瓶艺术并且在以男性为主导的艺术界里面充当着花瓶的角色。但是这些女性艺术家是很容易被中国社会认同和接纳的。因为从绘画的题材到绘画的方法都符合社会对女性的认知,就是女性更擅长手工性而不是艺术性的创造,在水墨领域,画工笔花鸟的女艺术家远比画写意和做当代水墨的女艺术家要多。

而在当代艺术领域,花瓶女性艺术也非常多的存在。女性的柔弱与花的娇媚往往同构了一个画面。以花为题材未必导致花瓶女性艺术,关键是否是能在她的表达里面发现一种异质性,就是改变花和绘画乃至艺术的既有模式和传统,如果具备这样一种素质那也构不成“花瓶女性艺术”,我所说的“花瓶女性艺术”主要还是对既定的价值判断没有一种思考,而是出于一种主流的意识和艺术理念当中。

  1. 女红艺术
    农耕社会,男耕女织,男性负责社会生产,女性负责人类再生产,女性被规范在家庭当中,照顾丈夫和孩子,而针线,刺绣,织补,衣物等等则成为女性劳作的范畴。这些东西成为传统女性的生活和经验。对她们来说这些东西是她们最熟悉的材料,在社会性别规范中,男性被社会规范为社会性,主动性,支配性并且从事体力和脑力的劳动,而女性则被认为是家庭的,被动的,顺从的在家庭中延续手工传统。这就是社会性别的作用,也是形成男女刻板形象的根源。不但女性在社会规范中,男性也处于社会规范中。这种社会规范排斥了女性气质的男性或者男性气质的女性,同性恋以及跨性别。女红艺术其实恰恰是运用了父权社会对女性的规范,将女红作为创作的材料和素材。是对社会性别的女性角色的认同和回归,从另一个角度也是认同了父权社会的整体价值,就是这种材料正好符合了男性看女性的角度。

在中国,“女红艺术”得到了更多的肯定和认同,并作为中国女性与西方女性差异的重要表现。“女红艺术”可能是中国特殊的女性艺术现象,对社会性别塑造和女性气质采取接受的态度。这与女性主义所主张的反对社会性别规范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中国女艺术家与西方女艺术家不同的地方是,前者所认同的是:顺从和接受是一种美德。并且有意思的是正是因为这种顺从和接受,“女红艺术”才被认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艺术。并且策划展览和言说这种女性艺术的恰恰是男性策展人和批评家。无疑这个男性视角是无法避免的,并且大部分女批评家也持有相似的论调。女性气质在中国的女性艺术中成为一个符码,在女性艺术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在弱化女性艺术自身的力量。

  1. 情色女性艺术
    在艺术史中,女性身体总是作为男性的欲望对象而存在的,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从达利的超现实主义再到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女性身体一直都是被描绘的对象。而女性不约而同的成为男性欲望的载体。在中国的当代艺术领域,“欲望女性”更加成为一个重要的表现内容,在许多男性艺术家作品中都有对情色女性的直接表现,在这些作品中女性身体的裸露成为作品的重要看点。一些女艺术家也将女性欲望作为自己的描绘对象。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女艺术家直接描绘性欲也是一种女权的表现,在主张女性愉悦的女性主义理论里面的确有这样的一种主张。在艺术上也曾有过这样一种表达方式。但是我想做一下区分,就是以女性自主为前提表现女性愉悦的女性主义艺术与屈从的“情色女性艺术”并非等同。“情色女性艺术”的特征还是在视觉上模仿了男性的情欲艺术,并且仅止于情色满足视觉与感官并不能提供更具有价值的观念的艺术表达。这样的女性艺术成为与男性欲望相一致的自我欲望的陈述。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作品依旧是男性欲望的产物,只是它们通过女艺术家的手创作出来的。表现女性的身体和欲望不是一个不可为的领域,只是看这样一种表达是否超越了既有的观看角度和范式。如果只是直接表达了女性的欲望,那也就不具备更多的学术价值的讨论。但是这样的艺术也会得到社会的认同与接受,因为这样一种艺术同时也是在迎合男性的视角和男性趣味。

成为欲望对象和成为审美对象,都是父权社会给女性的既定期待。“女红艺术”顺承了男性对女性的“贤淑”期待,而“情色女性艺术”则满足了男性对女性的欲望期待。

  1. 消费主义女性艺术
    一些女艺术家,认为并不存在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所以也就否定女性主义,认为消费社会是她们的生活经验,并且她们也就以表现商业社会中的女性作为自己创作的基点。类似的卡通形象以及网络形象直接挪用到她们的作品当中,构成了对消费社会的直接反应。但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大多也是对消费社会对女性的塑造表现出一种认同。消费社会,女性似乎取得了得天独厚的地位,时尚包括服装,首饰,配饰,美容,化妆,美发等等,似乎女性成为时尚的宠儿,但是这恰恰隐藏着一个潜规,就是女性是消费者同时也是被消费者,社会的运转依旧将女性作为物化的存在,消费社会激发着女性的物欲,并加速着自我的物化。这是父权社会女性角色在商业社会的延续。虽然女性可能参与到文化,政治当中但是经济的运转还是由男性操控,而作为人类半数的女性正好成为消费社会的消费者,来维持消费社会的正常运转。因此在消费社会中,女性并未得到更多的尊重,虽然她们往往被称为“女神”或者“美”的化身。女性在时尚中扮演的依旧不是主导者而是被操控者,被物欲占据的头脑中的确无法再思考更多的社会,文化问题。美而无知的女性正是当代社会的女性特征,这与早期的女性处境别无二致,只是他们可以从家庭中走出,可以过上似乎是自我独立的生活,但是她们的自主意识其实已经被消费主义被剥夺了。那么直接表现消费社会女性的女性艺术其实是没有思考到消费社会的这一部分。如果是表达对消费社会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反思的艺术我也会认为它是具有价值的,但是从艺术表达到其表现内容都是消费社会图像制造,那么无疑这样的艺术是令我无法表示肯定的。以上是对当下流行的中国女性艺术作以简单和粗浅的分类,当然也有不能包括其中的艺术类型,但大多与这些艺术具有相似性,不一一赘述。

二,女性主义艺术

女性主义艺术相比女性艺术应该具有以下特征:1,以女性主义理论为艺术创作的背景。2,深入到女性生命体验的内部,发觉被男性话语遮蔽的一切。创造新的视觉语言以颠覆男性观看的模式和特征。3,反对社会性别规范,和既定对女性的价值判断。4在作品中表现出独立意识和自由意志。5,表现出与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审美的分离性。

  1. “性别政治”女性主义艺术
    在父权社会中,女性是身体的代名词,女性身体被规训和宰制,通过种种仪轨规范妇女的举止言行,成为驯服者,女性的身体对父权社会有如下功能1,生育繁殖的功能以延续父姓宗族,2,承载欲望功能,就是成为男性欲望的客体。3作为私有财产进行交换买卖4,在商业社会,女性身体还是被消费的身体。在以男性为主导的艺术中,女性身体至今,尤其在中国还是作为欲望和观看的对象。我们经常看到男性艺术家笔下的女性身体或者是清纯,或者是放荡,大致这两种类型,这是典型的男性视角中的女性身体形象,并且是理想的和概念化的形象。而那些苍老,不完美的女性身体或者承载生育和疾病疼痛的女性身体则是被屏蔽掉的。陈哲摄影《可以承受》中的女性自伤的身体,遍布伤痕的身体,还有何成瑶插满针的疼痛的身体,这些女性身体构成了一种迥异于男性观看女性身体的新的角度和视野,这些作品打开一个真实的出口,可以展现真实的女性身体。

陈哲摄影作品《可以承受的》

  1.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艺术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是西方女性主义早期的一个流派,追求自由与平等,民主与自由,强调个人的价值,尊严,主张人与人之间要建立在一种平等的关系上面,个人的权利是在主权之上的,社会首先是要确保每一个个体的利益和自我实现,这是西方启蒙思想的一个基本命题,而女性也有与男性相同的权利。

严隐鸿的作品《球池》就表达了这样一种平等的意识。她收集了诸如希特勒,萨达姆,斯大林,爱因斯坦,奥巴马,等等这些世界人物的童年和成年以后的照片,将这些人物的童年形象还原在画布上,她将这些人的童年形象并置在一个儿童游乐的球池中。我们看到在人的童年时代都是一样的,具有一个孩子的天真与愉悦,但社会塑造,让他们成为成年后的他们,有的成为独裁者,有的人成为发明家,有人成为政客。他们成年后的肖像,(比如二战时的希特勒,走上断头台的萨达姆,)与他们在球池中玩耍的童年形象并置在一起,成为一个很富戏剧性的对比。并且严隐鸿将自己童年的形象也画进去与那些人物并置在一起。一种平等的意识于是凸显出来——人在最初都是平等的,包括男性和女性。

  1. 生态女性主义艺术
    生态女性主义;相信对女人的压迫与自然的退化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男性中心论来自于统治的思想,和认识论的二元论。二元论将人与自然分离,精神与身体分离,男性与女性分离,并认为人,理性,精神,男性作为优越于自然,感性,身体,女性。男性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如出一辙。女性身体因为承载着生育功能,所以经常与自然相联系。也因此女性也和自然一起被他者化了。世界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恶化的问题,尤其是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能源的滥用,对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所以生态女性主义也就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心沫的作品《新开河之死》是一件具有代表性的生态女性主义的作品,在被污染的河水里完成一个死亡的仪式。将女性死亡与一条河的死亡命运同构在一起,女性和自然的状况在这个作品中得到一种揭示和呈现。在行为图片作品《画在水中的山水画》中,她将白色的纱布铺展在被污染的湖水里,用朱砂墨在上面画一幅山水画,真正的山水画是无法完成的,墨在水中散去了融入污水当中,而留在画布上的是红色的污渍和残存的痕迹。古代的青山绿水早已被破坏了,几乎找不到干净的河流。这个作品也是典型的生态女性主义作品。

  1. 跨性别女性主义艺术
    我们习惯于将性别划分成男女两性,异性恋占据了绝大多数,而成为一种主流话语。性别不是绝对的,在男女两性之间还存在跨性别者。那些身体是男性,心理是女性的人则成为性少数,而在异性恋霸权的世界里,同性恋,双性恋者又变成了少数。 所以这部分人成为女权运动的一种新的力量。跨性别女性主义其实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包括认识问题的方法论上都提供了一种新的启示,决然的二分法是无法表达这个世界的,而男性与女性的对立在这个现实面前也就不攻自破了。既然性别不是固定的,那么性别就是可变的,作为刻板印象的男性和女性概念也就不存在了,由于这个两分结构被瓦解了,所以保证社会结构正常运行的异性恋模式也就成为一个疑问,随之而来的男性霸权也就动摇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跨性别女性主义包括酷儿政治都是更加彻底的女权运动。

杨荔钠的自拍作品中呈现出的就是这样一种跨性别女性主义特征。剃光的头和手持着香烟,当我们初看这张照片时,由于惯性的思维会以为这是一个男性,但当细看时,却发现这是一个女人的身体。男女的界限在这里变得模棱两可,不是非常清楚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两性性别本身就是一种假象,性别是可以改变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性别不是二元的而是多元的。我们每个人都是被规训成男性与女性的。在庸现策划的"秃头戈女"展览上,肖鲁的剃头行为作品,三个女艺术家用剃掉头发的行为作为角色的反叛,以反对社会对女性的规范。

肖鲁作品《秃头戈女》

女性艺术和女性主义艺术,我想最大的不同是女性艺术还是建立在一种社会性别塑造和二元论的框架里,是一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和话语的艺术形式,在凸显女性本质,气质,特质的同时在加固着男性话语。

而女性主义艺术则是对既有的社会规范和价值判断的颠覆,是关于重建一种认知系统的方法和途径,是为艺术提供一个独特的感知系统和视野以及视觉体验。

                                                                                           2012年8月18日

Bald Girls 秃头戈女 © 2012-All rights reserved.

摘要与附加信息

本文由李心沫撰写,讨论了“女性艺术”与“女性主义艺术”的区别和联系,探讨了性别如何影响艺术创作。文章指出,女性艺术往往处于父权文化的视角之下,被描述为柔弱和非对抗性的艺术表达。而女性主义艺术则试图颠覆这一现象,通过创造新的视觉语言和表达方式,反映独立意识与自由意志。文章具体分析了多种女性艺术形式,包括“花瓶女性艺术”、“女红艺术”、“情色女性艺术”和“消费主义女性艺术”,同时也对女性主义艺术进行了阐述,包括“性别政治”女性主义艺术、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艺术、生态女性主义艺术和跨性别女性主义艺术。尤其强调了跨性别女性主义艺术的重要性,这种艺术形态在异性恋主流文化中为跨性别者发声,颠覆了传统的性别二元论。

附加信息 [Processed Page Metadata]

Attribute Value
Filename www_李心沫:“女性艺术”与“女性主义艺术”-_秃头戈女.md
Size 18554 bytes
Archived Date 2024-11-12 09:12:17
Original Link http://www.bald-girls.net/shownews.asp?id=33
Author 李心沫
Region 中国大陆
Date 2012-08-18
Tags 女性艺术, 女性主义艺术, 跨性别艺术, 性别研究, 艺术批评, 社会文化, 性别政治, 生态女性主义,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消费主义, 中国当代艺术
Evaluation [Unknown type(update needed)]

本文由跨性别中文数字档案馆归档整理,仅供浏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Share on Share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