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马里奥》有个朋友是变性人
正文
2017-11-04 13:38 来源: 别的BieDe
长鼻君
▼
世界上很少有像《超级马里奥》这样既能让家长放心购买,又深得孩子喜爱的游戏。在父母看来,这个意大利水管工是那么阳光健康和积极向上,他们在购买游戏时常常毫无戒心,连封面上的评级信息都懒得去看 —— 不用想,一定是 “rate E for everyone”(供全年龄的 E 级)。
然而被公认为健康游戏的《超级马里奥》,也差点在美国惹上麻烦。好在日本人补救及时,才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即便如此,任天堂还是给游戏史留下了又一个第一——第一个易性癖或变性人游戏角色。
∆ 看似人畜无害的《超级马里奥》里也藏着变性人,图片来源
这么可爱一定是男孩纸:
1987年,富士电视台为了配合当年组织的梦工场嘉年华活动,与正火的任天堂合作推出了一款游戏,希望借此在少儿群体中推广知名度。这部作品便以活动名字命名,叫作《心跳梦工场》。
宣传卖点集中在游戏由《超级马里奥》原班人马打造上,宫本茂、近藤浩治等马里奥的创造者们,以化名的形式出现制作表中。因为平台是 FC 的磁碟机,因此不足30万份的销量并没有让游戏获得《超级马里奥》级别的影响力。但机缘巧合之下,这款游戏给马里奥的世界里加进了一个另类份子,那就是凯瑟琳。
∆ 这么可爱一定是……图片来源
凯瑟琳是一只恐龙形状的生物,他最大的特点便是能吐出巨蛋的管状嘴巴。可能纯粹是因为好玩,《心跳梦工场》的策划田边贤辅给这个 Boss 角色留下了奇怪的设定。凯瑟琳是男生,但他的皮肤是粉红色的,头上还戴着蝴蝶结。在游戏的说明书上清楚地写着,他认为自己是个女生,并且有着女性化的名字,还希望别人能叫他的昵称 “凯西”。
∆ 初版的说明书上是如此描述的,而且还搞错了名字,图片来源
毫无疑问,凯瑟琳具有典型的性身份识别障碍症状,亦是比较常见的男性易性癖,至于他是不是变成一个完整医学意义上的变性人,就不得而知了。在几年之后,任天堂又给凯瑟琳配上了男朋友,也就是那个经常被马里奥骑在胯下的绿恐龙耀西。也就是说,凯瑟琳是个异性恋 —— 即生理性别为男性,心理性别是女性,而性取向则为男性。
∆ 凯瑟琳男友耀西的性别目前也是个谜,图片来源
这可能也是电子游戏中第一次出现属于 LGBT(男女同性恋、双性恋、变性人的合称)群体的角色。凯瑟琳的身份在日本并没有引起多大争议,倒是有些游戏借此恶搞了一把。在 Wii 的体感游戏《勇者斗恶龙神剑》中,就故意设置了一个同样名为凯瑟琳的粉红色猛男角色,就连头盔模样也和凯瑟琳的大嘴异曲同工。
∆ 《勇者斗恶龙》中的这个梗其实藏得很深,图片来源
没有变性人,只有女孩:
在日本,人们更多地以猎奇的心态看待变性人。凯瑟琳之类的角色,更多情况下源自创作者的搞怪。然而当粉红色恐龙漂洋过海前往美国的时候,不得不面对不曾想过的问题。
1986年,《超级马里奥》在美国掀起了一股电子游戏的狂潮,美国儿童热切地期盼着续作的推出。但美国任天堂却将《心跳梦工场》包装成了《超级马里奥2》,直接在美国上市。原本与马里奥没有交集的凯瑟琳,也借此进入了蘑菇王国的世界观里。
∆ 换皮的《超级马里奥2》后来又回到了日本,图片来源
最初的美版《超级马里奥2》的说明书,承袭了日版《心跳梦工场》的文字内容,只是将凯瑟琳的名字改成了芭朵,剩余部分照搬了关于性别认知偏差的描述,并且使用表示男性的 “he” 作为主语,非常清晰地表明任天堂的态度。
然而就在游戏上市后不久,任天堂紧急修改了说明书的内容。随后玩家们发现,不同时期购入的游戏,居然会有两种版本的说明书。任天堂删除了所有关于凯瑟琳是男性的证据,并且一口咬定这个带蝴蝶结的恐龙天生就是雌性。之后任天堂一直对凯瑟琳的性别讳莫如深,一方面在诸如《彩虹队长》的日版游戏里,沿用变性人的设定;另一方面,却在欧美坚称凯瑟琳是女性。
∆ 日版《彩虹队长》里的凯瑟琳长得很不可爱,图片来源
从日本到美国,性别发生大转变的任天堂角色不止凯瑟琳一只。
任天堂曾在 NGC 版的《纸片马里奥》中故技重施,添置了一个名为薇薇安的变性人。薇薇安的设定脱胎自凯瑟琳,就连关于他的文字描述也显然是《心跳梦工场》的说明书改过来的。最终他也难逃凯瑟琳的命运,在英语版中,这一条描述被完全清除。
∆ “哪儿是什么三姐妹呀!你不是男的吗?”,这句台词在美版里被删除了,图片来源
从有到无,从不变到变:
与任天堂在九十年代打得不可开交的世嘉,也处理过类似的变性人角色,只不过他们做得更加彻底。
在当年火爆 MD 的清版过关大作《怒之铁拳3》中,有一个 Boss 叫做 Ash,因为帽子形状的关系在很多地方被玩家称为 “船长”。因为通过秘技可以将其变为可操作角色,所以颇有些人气。而这个角色就是个变性人。
世嘉给 Ash 添加了许多女性化的元素,如长筒袜、三角裤和象征女性符号的吊坠,加上女性化的动作,这个设定为变性人的 Boss,实际上很接近日本动漫作品中常见的 “人妖” 角色。
∆ 乘着小船而来的 Ash 是《怒之铁拳3》的经典 Boss,图片来源
基于和任天堂相似的考量,美国世嘉对 Ash 也做了处理,只不过他们更为直接。用代码将 Ash 给屏蔽了。MD 的玩家,只有通过外接修改器和一套复杂的操作流程,才能找回这个角色。有趣的是,与任天堂对欧美一视同仁的做法不同,世嘉给欧洲人保留了这个角色。也就是说,全世界只有美国人不知道《怒之铁拳3》里还有这样的角色。
∆ Ash 因过于前卫的装扮最终无缘出海,图片来源
与之相对的是曾在《快打旋风》中出现的 “女性” 角色 Poison。
安田朗在设计这个角色的时候,一开始是照着纯女性角色去的。然而当游戏登陆美国的时候,CAPCOM 美国分部却开始担心起女权主义,会不会对游戏中 “殴打女性” 的内容提出抗议。
日本这边很快就把角色的设定改成了双性人。因为时间仓促,在随后的不同版本的《快打旋风》中,关于 Poison 性别的描述一直充满矛盾。最后安田朗只得以 “在日本是女性,在外国是双性人” 的回答搪塞过去。
∆ 美版 Poison 的装束就没有日版这么暴露了,图片来源
当变性人成了我的邻居:
同一款游戏,同一个人物,却在美国和日本受到截然不同的待遇。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让每个国家的人对待游戏中出现的变性人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美国有一个更为开放、包容的社会,而日本社会则相对保守。然而在对待游戏中的变性人问题上,两国却有着相反的结果 —— 日本游戏设计者很乐意在游戏中加入变性人,而这些角色到了美国则必须改成与外貌一致的性别。
∆ 蓝粉白条是变性人平权运动的旗帜,图片来源
这种矛盾的现象或许可以从各国对变性人的接受程度上找到解答的线索。
2016年,美国新闻网站 BussFeed 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曾对全球23个国家做过一次问卷调查,评估各国对待变性人的状况。在公众对变性人平权的总体支持度评分上,欧洲国家对于变性人的态度最为包容。美国相对欧洲保守,却高于日本和中国 —— 事实上,东亚三国对于变性人整体表现出较为消极的态度。这种结果基本符合普通人的印象。
∆ 分数越高表明越支持变性人平权,图片来源
然而具体到每个问题的统计结果,却显示出非常有趣的现象。
当被问及带有具体场景的问题,如 “你不希望有怎样的邻居” 时,美国人和日本人给出与整体评分矛盾的结果。
∆ 紫色表示不愿与变性人为邻,蓝色为同性恋,灰色为不同种族,图片来源
对变性人平权更为支持的美国,却有近五分之一的人不愿与变性人为邻,而日本只有11%。相比之下,日本人显然更不希望和其他种族的人打交道,这对生活在民族大熔炉的美国人来说不是什么问题。
换句话说,美国人嘴上说支持变性人权利,等实际生活中真遇到要跟这群人打交道的场合,反而变得扭捏起来,至少没有对待其他族群来得大方。而日本人则对邻居是什么样的人不太讲究,只求对方也是个日本人就行。
当这种心理投射到虚拟的游戏世界里,就会产生凯瑟琳式的结果。毕竟种族的差异在游戏中很容易被消灭,而性别的问题却始终存在。
∆ 外国曾出现变性人被投入男性监狱而惨遭强奸200次的荒唐惨剧,图片来源
在爱尔兰可随意改变的,在田纳西永远不能:
从法律角度来看,也能理解游戏里的变性人为何在各地遭到不同的待遇。
欧洲大部分国家的法律,对于变换性别非常宽容,只要有手术证明,就能改变注册的性别。更有甚者如爱尔兰等四国,成年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自己在法律意义上的性别,连医生的证明都不用开具,今天当爷们明天就做女子。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下,世嘉也就没有必要将 Ash 移出欧洲版的《怒之铁拳3》了。
∆ 红色为法律不允许改变性别的地区,图片来源
日本与大部分欧洲国家一样,需要医学证明来改变法律性别,并且规定申请者必须未婚且无子女。
相比之下,美国的则要保守很多。虽然大部分州允许变性人在手术之后改变出生证上的性别,但依然有像俄亥俄、田纳西等几个少数州,严格禁止更改性别,即便是做过手术变成了生理上的异性。
∆ 深紫色为无须手术即可改变性别的州,品红色为需要手术的州,红色为不可改变性别的州,图片来源
游戏和大巴之间的平权斗争:
任天堂等游戏公司的压力,不仅仅来自普通人的看法和法律的禁止,更多的来自美国保守团体的实际行动。在美国,有相当一部分保守派和教会团体,经常组织反对变性人的抗议活动,并且影响当地的立法,让游戏公司不得不躲得远远。
2017年3月,美国两个保守团体发起了一项反对变性人的活动。他们开着大巴士,从东海岸出发一路向西,在沿途各个城市发表演讲,呼吁人们反对变性人和变性人婚姻。大巴的车身上印着机具挑衅意味的标语:
“这就是生物学:男孩就是男孩,永远都是男孩。女孩就是女孩,永远都是女孩。你们不能改变性别。要尊重万物。”
∆ 反变性人巴士的标语极为醒目,图片来源
巴士的招摇过街引起了自由派的强烈不满。车子才刚开到纽约,就被人给砸了。支持和反对变性人的群体,围绕大巴士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一个名为 Aquma 的独立游戏制作者,以《街头霸王2》中的砸车奖励关为蓝本,改编出一个砸大巴的小游戏。以此表达对变性人平权的支持。
∆ 这游戏又得毁掉多少键盘和摇杆,图片来源
∆ 《密特罗德》的主角萨姆斯也被认为有变性人的嫌疑,图片来源
现在欧美的游戏厂商也愿意往游戏中加入不同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角色,但大多集中在限制级游戏中。在日本人看来,变性人就是游戏中调剂的噱头,但在美国却很可能成为争论的焦点。东西方文化和法律的不同,也让每个国家的游戏体验有了小小的不同。只是不知中国的游戏中,是否也会出现有趣的变性人呢?
©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
摘要与附加信息
本文讨论了电子游戏《超级马里奥》中的变性人角色——凯瑟琳。创作背景追溯到1987年,当时任天堂为儿童推出了一款游戏《心跳梦工场》,其中的凯瑟琳角色最初被设定为男性,但她认为自己是女性,并希望被称为“凯西”。文章分析了凯瑟琳在游戏中的性别认知差异,以及其角色设定在日本和美国的不同待遇。在日本,凯瑟琳被视为可爱的恐龙形象,反映了日本文化中对性别多样性的包容;而在美国,任天堂在游戏版本中修改了凯瑟琳的性别,使其成为“女孩”,显示了文化及社会对变性人存在的争议和敏感。文章还提到,其他游戏中的变性人角色如《快打旋风》的Poison和《怒之铁拳3》的Ash也面临着类似的修改和文化差异。总之,作者通过对这些角色的分析探讨了东亚与欧美在处理变性人角色时的文化态度和法律环境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游戏设计和社会认知。
附加信息 [Processed Page Metadata]
Attribute | Value |
---|---|
Filename | www_《超级马里奥》有个朋友是变性人_-_搜狐.md |
Size | 14794 bytes |
Archived Date | 2024-11-22 04:08:10 |
Original Link | https://www.sohu.com/a/202270107_119079 |
Author | 长鼻君 |
Region | 中国 |
Date | 2017-11-04 |
Tags | 跨性别, 变性人角色, 文化差异, 电子游戏, 凯瑟琳, 身分认同, 性别认知, 法律环境, 社会态度 |
> | |
> 本文由跨性别中文数字档案馆归档整理,仅供浏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