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多元与跨性别
日期: 2017-11-15 07:39
来源: 心理Kr
谈到多元性别和跨性别,你心里马上想到的是什么?多元成家?同性恋?伪娘?灵魂装错身体?还是秀吉的性别就是秀吉的秀吉?如果是生理男性、喜欢女性、没有变性、社会性别角色为女性、也是全天候女装的变装者的话,这样跨来又跨去到底该该怎么「归类」呢?还是其实不该去试图「归类」呢?就让我们一起从这篇文章开始,来从头认识多元性别和跨性别吧!
最近上档了一部笔者觉得很赞的台湾电影《阿莉芙》,不知道各位是否也看过了呢?对于里面诸多不同的性别角色,是否眼花撩乱呢?女同性恋的佩贞,怎么会爱上男儿身的阿莉芙?正哲明明喜欢变装,难道不是 Gay 吗?竟然还有女友?搞得头脑好乱啊啊啊啊~
别担心!我们一一说分明,让你看了以后不但会长高、人也变壮、自信心都回到身边!
聊跨性别前,先让我们搞清楚:性别是什么?
性别难道就是「秀吉的性别就是秀吉」这么简单吗?
要谈性别多元,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性别。「什么?性别就是性别呀,有男有女,如同『秀吉的性别就是秀吉』那么简单!」我们或许会如此纳闷。然而,有别于中文的「性别」一词日常用法,英文里谈到性别时,至少包括以下两种不同意涵:
-
性(sex):指的是跟生理/身体相关的性别,或称生理性别;包括生理上的女性、生理上的男性,或是生理性别暧昧的阴阳人(双性人)等等。
-
性别(gender):指的是我们在社会上表现出的性别身份,或称社会性别。例如,长发、温柔等传统想象里的女人样貌,就是一种社会面向上的性别。
社会面向上的性别?这是什么意思呢?真是越听越胡涂了。举例来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里,可能有遇过一些女生,她们不但不贤淑、不打扮、一点都没有「女人的样子」、甚至可能「man」得要命。这里所谓「女人的样子」、「man」,就是社会性别——因为那是社会文化下的性别角色,跟生理性别没有绝对的关系。只不过,传统的性别框架里,「生理面向的性别」与「社会面向的性别」是挂勾在一起的:男人就要有「男人的样子」、女人就要有「女人的样子」;这让许多无法达到要求的人痛苦不已啊(翻桌)。
实际上,即使同样生而为女性/男性,哪可能只有一种典型的女人/男人的样子呢?
生理男性不见得就必须表现出典型的男性形象。图为变装皇后 Olivia Jones 在汉堡克里斯多福大街纪念日游行。
那跨性别又是什么碗糕?
现在我们了解 sex 和 gender 两个词汇代表的意义了。但是跨性别(TransGender)又是什么呢?在英文里, trans 作为字根,代表着跨越的意思。所以从英文来看,跨性别原来是擅长跨越社会性别的朋友呢~
跨性别的标志
与此相对的,也有跨越生理性别的朋友:变性者(TransSexual)其认同的性别和出生时的生理性别不一致,并可能透过医疗等外力去改变身体,以符合自身的性别认同。只不过,基于现实考虑,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接受手术或改造自己的身体。
因着上述脉络,跨性别一词于二十世纪六零年代被发明出来。早期,它被拿来作为变性者的对照,指的是不想改变生理性别,只在社会性别上做跨越的人。举例来说,就推广跨性别一词贡献卓著的跨性别运动先驱弗吉尼亚.普林斯(Virginia Prince),便以跨性别自称——她是生理男性、喜欢女性,没有要变性,却以女性的社会性别角色生活;同时,她也是变装者(CrossDresser),全天候着女装。变装者(又译扮装者)指的是,穿着被社会归类为异性服饰的人。
可能因为跨性别一词新奇有趣又好玩(误),随着时间演变,其涵盖范围逐渐扩大。到了 1992 年,第一届「跨性别法律与就业政策国际研讨会」正式将前述的变性者和变装者也纳入跨性别的定义里。时至今日,跨性别已成为语汇的大伞,底下包括许多不同次族群:不论是内在的性别认同,或者外在的性别表现(像是社会性别、性别装扮等等),只要跟男女二分的主流社会期望不同,均可被涵盖在跨性别底下。[1]
跨性别大伞
「什么?我一直以为跨性别就是灵魂装错身体,想要变性的人耶?」或许有人会这么问。可能因为相对来说变性者的曝光度较高、在跨性别运动中比较凸显,所以容易造成这样的误解。实际上,跨性别的内涵可是更丰富、更多元喔~有兴趣的朋友亦可参考美国心理学会对跨性别的介绍[3],里面讨论了许多跨性别的次族群。
关于性别跨越的历史与文化
可以猜得到,在性别重置手术(Sex Reassignment Surgery,俗称变性手术)以及相关医学技术问市前,人们无法想象变更性别是怎么回事。所以在电影《丹麦女孩》(The Danish Girl)中所描述的年代之前,其实并没有变性的概念。
但是在跨性别这一词汇被发明前,难道就没有跨性别吗?跨越性别的概念跟变性一样都是近代的产物吗?这个答案是否定的。
罗提凡.保罗(Lotte Van de Pol)和鲁道夫.戴克(Rudolf Dekker)在 1989 年的研究中,发现光十七、十八世纪的荷兰,就有一百多起女性伪装成男性的案例——这还只是有留下文字纪录的。其中一个事件是这样的:十八世纪,玛莉亚.安特卫普(Maria van Antwerpen)伪装成男性从军,还跟一位不知其生理性别的女性结婚;后来在 1769 年被法庭以「改变姓名与身份之下流严重诈欺」、「嘲弄婚姻的神圣性和人类法则」定罪。安特卫普在审判中表示自己「并不像其他女性,因此最好作男性打扮」、即使自己拥有「女性的外表」,但内在本质是个男人。
一群在孟加拉国国的阉人(Hijras)
社会性别的跨越不但早就有之,在许多文化里,男女也不是唯二的性别选项。在印度,阉人(Hijras)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属于男女之外的第三性。以往,他们被认为拥有特殊的祝福或诅咒能力,在重要节庆载歌载舞,赚取报酬。然而,在近代英国殖民统治之后,或多或少因为基督教文化影响,阉人的地位每况愈下,位于社会的最底层。
北美原住民中,存在双灵(Two-Spirit)的概念——简而言之,同时拥有两种性别灵魂的人。他们的服饰往往融合了男女两性的服饰特征,并被视为拥有特殊的艺术和精神特质,能够成为两性间的调停者。薇妮莎.贝亚德(Vanessa Baird)在著作《性别多样化》(The No-Nonsense Guide to Sexual Diversity)一书中,这么提及北美原住民里扮演传统男性角色的女性:「在育空(Yukon)地区,拒绝婚姻和生育子女的女性,常常作男性装扮并参与狩猎行动。苏族(Sioux)的女性也是如此,她们成为战士并且和女人结婚。在加拿大的卡斯卡族(Kaska)印第安家庭中,父母会将其中之一个女儿抚育为战士,而她则会和其他女人发生性行为。」
北美原住民中,存在双灵(Two-Spirit)的概念
不只北美原住民,台湾原住民也有着自己的性别体系。交通大学的林文玲老师,曾仔细探讨现代居住在部落、生理性别为男性的原住民「姊妹」:「这些『姊妹』朋友生活在屏东县的原住民乡镇,族群身分大多为排湾族或鲁凯族,职业属性多为劳工、农牧业或美发、零售业。当她们以族语交谈时常互称彼此为『a-dju』,这些『a-dju』汉译为『姊妹』,在性别气质的表现上有着较为女性化的倾向,衣着、打扮与言谈举行较一般男性更为中性或阴柔(但,也有看起来很 man 的姊妹)。这些朋友大多没有变换性别的打算。」[4]
必须注意的是,上述例子大都拥有特定文化与历史脉络,不见得适用现代西方的「跨性别」角度去解读;但无疑地,社会性别的跨越由来已久,许多文化对性别的看法也自成一格,不是只有男女两种选择。这些例子跟我们认知的跨性别一样,都呈现出人类社会里,男女两性框架之外的丰富多元样貌。
同性恋与跨性别的差异为何?
另一方面,这些跳脱男女二元规范的个体,在跨性别概念尚未发展并独立出来之前,往往与同性恋被归在一起。知名女性主义者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在她的女性主义经典名著《第二性》的女同性恋章节里,便这么描述女同性恋萨洛塔:「她和父亲一起长途旅行时总是一副男性装扮。她热衷于运动、饮酒,还逛妓院。……她说:『我对女性服饰有一种说不出的反感。』……她爱上了一个年轻的教师,在一次隆重的婚礼中和她成了婚,这个女孩子和全家都认为她是一个男人。她的岳父有一次偶然发现她有个彷佛在勃起的东西(可能是假阴茎)。她也刮胡子,不过这是个形式问题。……她不时用塞满棉絮的长裤当作阴茎。」
在《第二性》的年代,并没有跨性别族群的概念;于是乎,如果跨性别刚好喜欢生理上的同性,被归类为同性恋是很自然的事。然而在现代,两者的差异已被讨论许多,跨性别者也并不总是喜欢生理上的同性;换言之,与萨洛塔类似状况的跨性别者,仍然有可能喜欢男性,同时也想成为男性——社会性别、性别认同和性倾向并无绝对关系。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跨性别和同性恋的分界,并非总是清楚的:在个人层次,很多时候可能是暧昧模糊的,端看当事人的自我认定。例如,有些由女跨男的跨性别者,年轻时会认为自己是阳刚女同性恋,后来经过摸索,才发现自己更适合当个跨性别者。
性别光谱与 LGBT
到目前为止,我们谈论了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性别认同和性倾向。这四者都属于性别的不同向度,并无绝对的连带关系。传统性别刻板印象认为,生理性别男性的人,表现得一定像个男人、认同自己是男性、喜欢女性;反之亦然——但从生活经验我们却知道性别特质并非总是如此截然二分。
美国性学专家金赛(Alfred Charles Kinsey)博士便不用二分法界定人类的性倾向,改而制定所谓的金赛量表,将人的性取向从零到六分成不同程度。零是完全的异性恋、六是完全的同性恋,零到六中间则是异性恋和同性恋倾向均有。到了现今,金赛量表的概念更被扩充到其他不同性别向度。
真实社会里,各色各样的人都有,拥有不同的性别特质;每个人都可以在上述不同的性别向度中,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不见得要位于光谱的两个极端。台北市曾出版的认识同志手册中,便曾提及类似的概念。
台北同志手册中曾经出现的图表。此表将性别特质画分成生理性别、性别认同、性别气质和性倾向四个面向;当然,也可以有不同的画法,或者加入更多类别与社会议题
上述诸多性别面向,各自延伸出不同的议题。生理性别非典型的男和女,是阴阳人/双性人议题;性别认同、社会性别或性别装扮不符合生理性别,是跨性别议题;性倾向不是异性恋,则是同性恋/双性恋议题。其中,同、双性恋和跨性别常被放在一起讨论,合称 LGBT(Lesbian:女同性恋;Gay:男同性恋;Bisexual:双性恋;Transgender:跨性别),有时亦加入阴阳人/双性人(Intersex)成为 LGBTI。
就台湾的用语习惯,「同志」一词原常用来指称同性恋者;然而近年来,随着同性恋之外的性少数主体现身,「同志」也会作为性少数族群、或LGBT社群的统称,依文字或语境脉络而定。例如,每年在台北举办的「台湾同志游行」,英文名称便为 TAIWAN LGBT Pride。
生理性别不是只有男女那么简单。《科学人》杂志英文版(Scientific American)在 2017 年 9 月的文章里,讨论生理性别的多样性光谱,并整理成如上示意图
性别观念的演进
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我们同意,对世界的认知随时会因为新知识的产生而改变;那么,我们便没有理由认为,对性别的理解亘古不变,不会随着研究的进展而更新。
举例来说,十八世纪的科学家,当发现男性的大脑平均较女性的大脑更重时,认为这是男性比女性聪明的证据——但现在我们已不这么想。又如,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 1935 年针对部落的研究发现,生理性别和性别气质、社会性别并没有绝对的关系;即使生理结构都是男性/女性,在美国、纽几内亚或其他地方,表现出来的性别角色可以非常不同——社会文化参与了性别角色的塑造。
同、双性恋和跨性别常被放在一起讨论,合称 LGBT(Lesbian:女同性恋;Gay:男同性恋;Bisexual:双性恋;Transgender:跨性别)
以往,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性别气质、性倾向等挂勾在一起,组成性别刻板印象套餐;一旦生理性别决定了,你的其他性别特质就必须照刻板印象走,否则会受到社会的异样眼光或打压。现在,我们愈来愈认知到,每个人的性别特征都有所不同,性别差异是光谱式的,而非传统二元式的;社会性别的跨越也是跨时代、跨文化的现象。
电影《阿莉芙》里的每个角色,在性别光谱上都有自己的位置——而且他们也无法用传统二元的性别观来描述。会变装的正哲,当然可能是异性恋;身为女同性恋的佩贞,也不见得只能喜欢生理上的女性——心理女性的阿莉芙可是娇媚极了!当传统二元性别理论无法好好解释真实世界,我们就知道该有更新更好的理论了!
最后,必须要强调:社会里的整体性别样貌,虽受文化影响,却并不表示在个人层次,我们可以透过外力、或违反当事人意愿的方式,去改变其性别表现。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容我们下次再谈吧。
备注
-
这边基本上参考的是美国心理学会的定义。又,一个人是否为跨性别必须依当事人认定,而非外人决定。
-
阴阳人/双性人(intersex)虽也偶被纳入跨性别大伞之下,但因阴阳人/双性人运动的活跃,加上其议题的独特性,所以近来其常独立于跨性别之外,另成一个族群。
-
虽有中文版本,但该中文版本翻译实在不佳,容易造成误解。故仅放上原文连结。
-
请参考论文《部落「姊妹」做性别:交织在劳动生产与社会连带之间》。
本文系“心理客”公众号转载、编辑的文章,编辑后增加的插图均来自于互联网,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审核处理。
摘要与附加信息
本文探讨了跨性别及性别多元的概念,定义了与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的区别,并深入分析性别认同、性别气质和性倾向等多维度的性别光谱。文章在开头提到了一部台湾电影《阿莉芙》,以此引入对多元性别的讨论,介绍跨性别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指出跨性别者和变性者的不同,并举例说明跨性别在历史上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如印度的阉人(Hijras)和北美原住民的双灵(Two-Spirit)概念。文章强调性别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一个光谱,个体的性别表达和性别认同各不相同,不应简单归类。最后,作者指出性别观念的演进,强调认识到性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助于建立更包容的社会体系。
附加信息 [Processed Page Metadata]
Attribute | Value |
---|---|
Filename | www_性别多元与跨性别_-_搜狐.md |
Size | 17057 bytes |
Archived Date | 2024-11-07 11:37:11 |
Original Link | https://www.sohu.com/a/204538535_774979 |
Author | 心理Kr |
Region | 台湾 |
Date | 2017-11-15 |
Tags | 跨性别, 性别多元, 医疗资源, 社会性别, 性别认同, 变性者, 性别光谱, 性倾向, LGBT, 法律政策 |
> | |
> 本文由跨性别中文数字档案馆归档整理,仅供浏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