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观点 | 对“娘炮”现象,请不要人云亦云

2018-10-23 18:30 来源: 社会科学报

“娘炮”也叫炮娘,指的是“男生外貌、性格、动作、行为、心理、表情女性化,娘炮一般用于形容男生娘娘腔,太做作跟女人似的”(见“百度百科”之“娘炮”词条)。该词是在最近才火起来的。

原文 :《对“娘炮”现象不要人云亦云》

作者 | 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 何云峰

人们惊奇地发现,在网络世界和一些年轻群体中,对男性“阴柔美”直接加以拥戴的似乎不在少数。无论《神探夏洛克》还是电影《激战》宣传中大卖的所谓“男色”,似乎都对男性阴柔气质的有特别关注。于是,有人惊呼,“娘娘腔”似乎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潮流的新审美趋势。对这种现象,许多评论者说:“娘炮误国”,以为这种娘炮现象会直接导致某种形式的性别混乱:男孩越来越“娘娘腔”,越来越缺乏阳刚,排骨男越来越多,肌肉男越来越少。有网友认为,性别的形成离不开模仿。如果缺乏正确榜样,许多男孩就会直接把某些所谓明星“好男儿”作为模仿的榜样,直接复制他们的外部特征,因而阳刚不再,阴柔有余。

不过,也有人认为,“反娘炮的人都是神经病”。在有的人看来,“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本身就符合社会学理论,因为现代社会和过去不一样,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都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社会性别可以自由选择,现代人不能有几千年前的思想”。看来,人们对“娘炮”现象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应该对此种现象有科学而严明的态度。

作为研究者,当然不应该人云亦云,也不能随意取其一种观点而加入到争抢言论自由的大军里去。研究者之为研究者,在某种意义上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言论表达自由的。因为研究者必须严格按照科学的程序和规范去深入研究之后,客观地报告研究结果。客观地表达研究结果,就意味着他们没有任意表达的权利。科学的结论应该用科学的方式以及科学的语言来表达。这是研究者无法选择的。当网络和现实中大量的人们对“娘炮”现象表示不同观点的时候,研究者应该冷静地透过现象看本质,科学地对这种现象进行价值中立的研究,而不是急于站队和表态。社会现象的成因十分复杂,社会后果也十分复杂。客观而全面地对其加以研究之后,再诚实地报告研究成果,才是科学研究者应有的态度。

其实,“娘炮”现象早在国外的研究中就已经有大量的成果报告公开发表。而且,研究者大都对概念有非常明确的界定,显示出研究者应有的严谨态度。不过,国内的少数研究者似乎对概念的明晰性不够重视,有的时候甚至十分含混其词,或者匆忙下结论。例如,国外学者有“父亲缺失(Father Absence)”的概念,这就跟“娘炮”现象有一定的关联。但不是完全一致的概念。父亲缺失主要指的是因父母分居、离婚或父亲死亡等形成的单亲家庭子女缺少父教、父爱的现象。显然,这与我们某些专家或媒体所认为的“父亲缺失”等同于“父亲因为工作压力大或出于传统观念而较少参与子女教育”并非概念相同。欧美国家所讨论的父亲缺失的严重后果,主要是针对离婚率上升、单亲母亲增多(尤其是一些未婚爸爸逃避抚养责任,而缺乏资源的少女妈妈又难以给孩子提供较好的成长条件)而言的。它强调的是,在那样一个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在认知、情感发展、心理适应、学校表现和攻击控制等方面逊于双亲家庭。这和双亲家庭中父亲参与较少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内涵和外延。因此,当研究者讨论“娘炮”问题的时候,必须要指明其所研究的是哪种具体的娘炮现象。只有这样,才会不至于概念混乱,才能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彼此展开讨论。

眼下,网络舆论所关注的“娘炮”现象,出自于台湾的一部青春偶像剧《别叫我软柿子》的台词,女主角骂男主角“娘炮”,意思就是说他生性软弱,胆小怕事,行为跟个姑娘一样,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有的人就把“娘炮”一词延伸出来指男人娘娘腔。有的时候,“娘炮”还会有男同性恋的意蕴。可见,“娘炮”跟缺少父爱或者父亲缺失等现象并非相同用语。笔者以为,研究者有必要对概念严加界定,然后再深入研究。要在清晰的概念下,客观地研究这种现象到底有多普遍?相关因子有哪些?成因是什么?及其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社会性别、人生成就、事业定位等有什么影响?当然,也需要研究者们根据客观的研究而做出必要的价值判断,然后进一步做必要的干预研究。毛泽东说过,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同样适用于研究者在“娘炮”问题上应该持有的立场。

总之,笔者以为,研究者对“娘炮”现象应该加以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不可妄加评判,更不应该在没有科学根据的情况下随意表态。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研究者对“娘炮”现象不含糊、不开“黄腔”的正确态度。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28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摘要与附加信息

该文件探讨了近年在网络和年轻人群体中兴起的“娘炮”现象,即男性展现出女性化的外貌、性格和行为模式。作者何云峰认为,此现象在文化中逐渐受到关注,并引发了不同的社会舆论和评论。文件中提到,“娘炮”在网络时代可能被当做性别混淆的一种表现,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新审美的趋势,而另一些人则反对并声称这种现象对社会和国家产生负面影响。文章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呼吁研究者在科学严谨的基础上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客观研究,而不是盲目跟风。文中还提及国外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的概念界定,强调了对“娘炮”现象的清晰理解及其研究的重要性。最后,作者提出了应避免随意判断,应以科学数据为基础进行研究的观点。

附加信息 [Processed Page Metadata]

Attribute Value
Filename www_观点_对“娘炮”现象,请不要人云亦云_-_搜狐.md
Size 6330 bytes
Archived Date 2024-11-07 12:08:02
Original Link https://www.sohu.com/a/270781665_550962
Author 何云峰,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
Region 中国大陆
Date 2018-10-23
Tags 社会观察, 性别研究, 娘炮现象, 文化分析, 舆论研究, 社会评论
>
> 本文由跨性别中文数字档案馆归档整理,仅供浏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Share on Share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