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从“奶油小生”到“娘炮” 中国人审美经历了什么

图片

来源

环球网

作者: 孙佳山
时间: 2018.09.03 12:35

正文

原标题:从“奶油小生”到“娘炮”,中国人的审美经历了什么?

“娘炮”一类现象的产生,是社会的不同结构不断得到媒介释放的自然结果。

所谓“娘炮”,也就是过去说的男人行为举止类似女人的“娘娘腔”,随着近几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群走“柔弱美”路线流量明星的走红,不知不觉间进入到了主流舆论的批判视野。一些人担心,“娘炮”明星们会对那些小粉丝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产生影响,模糊他们的性别判断,侵袭整个国家的精神状态。

实际上,“娘炮”一类现象的产生,是社会的不同结构不断得到媒介释放的自然结果。它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流行文化现象当中,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早在1988年,“王朔年”之前,现在已经身为“老戏骨”的唐国强、陈宝国等一批男演员,就因为面相英俊有阴柔气,而被戏称作“奶油小生”,与之清晰对应的,是后来以葛优、梁天为代表的所谓“丑星”。

唐国强年轻照(左)

2004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横空出世,以李宇春、周笔畅为代表的中性风女歌手走红一时,被舆论调侃为“春哥”,这与当今流量“娘炮”明星已经非常类似。

李宇春早期照片

为何青少年喜欢追捧性征模糊的“大哥哥、大姐姐”?这是他们在青春期这个心理和生理未成熟阶段,对自我的自然投射,而一旦完成性发育阶段,这种诉求将在绝大多数孩子身上自然消失。并不是有些人所担心的,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大趋势。

而来自移动互联网的媒介迭代效应所催生的崭新商业模式,又把青少年的这种心理诉求不断释放,客观上放大了“娘炮”现象。一方面,粉丝应援文化、应援经济的力量,会刺激文化娱乐资本集聚和利用海量青少年粉丝;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也大大增加了青少年关注到“娘炮”明星的概率,放大了他们的影响力。“娘炮”现象的出现给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构成了新问题,主流文化对“娘炮”现象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另一方面,近一段时间以来舆论对“娘炮”现象的“炮轰”说明,尽管“娘炮”被文化娱乐资本和粉丝经济所消费,看似实现了很大影响力,但其实际上并不能代表这个社会真正的主流文化娱乐消费,也远远达不到冲击主流价值的程度。同时,“娘炮”现象的产生,与女权及其背后的性别文化、性别关系、性别制度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我们在讨论“娘炮”的同时,也应注意不要将男女性间的不同审美绝对对立起来,应注意性别话语的平衡。


热门评论

汉-宫-秋-月 2100
评论: 男不男女不女的,看了恶心。
时间: 2018-09-03
地点: 吉林长春

用户0v8e1w3cbp 941
评论: 都是演艺界、商界加上金钱在误导今天的年轻人
时间: 2018-09-03
地点: 河北邯郸

沩虾米0 763
评论: 大复兴时期,对抗性强,争霸之路需要血性,娘炮文化与这些大环境格格不入。娘炮必须死
时间: 2018-09-03
地点: 浙江


新浪新闻

新浪新闻官方

摘要与附加信息

本文探讨了在中国社会中,从"奶油小生"到"娘炮"的审美变迁以及其对社会和年轻人的影响。文章指出,"娘炮"现象不仅是男性行为举止女性化的结果,更是社会结构和媒体环境变化的体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媒体对这种现象的关注激增,促使这种风格的流量明星走红,引发了广泛的舆论讨论。作者回顾了早期的"奶油小生",如唐国强和陈宝国,并提到2004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对中性风女歌手的影响,指出青少年对性别模糊的偶像的追捧是他们身份认同过程中的自然表现。文章同时讨论了媒体优化和粉丝经济对这一现象的推动作用,以及"娘炮"现象与性别文化及主流文化的相互关系。最后,作者提醒社会在批判"娘炮"现象时,要注意性别话语的平衡,避免对立的审美观念。

附加信息 [Processed Page Metadata]

Attribute Value
Filename news_从“奶油小生”到“娘炮”中国人审美经历了什么-_新浪新闻.md
Size 3996 bytes
Archived Date 2024-11-09 07:32:00
Original Link https://news.sina.cn/gn/2018-09-03/detail-ihiixyeu2695045.d.html
Author 孙佳山
Region 中国大陆
Date 2018-09-03
Tags 娘炮, 奶油小生, 性别文化, 审美变化, 青少年心理, 流行文化, 媒体影响, 社会批评
>
> 本文由跨性别中文数字档案馆归档整理,仅供浏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Share on Share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