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互怼引发“娘炮”之争,社会多元更加呼唤尊重包容
正文
时间:2018-09-07 22:52:00
来源:珠江播报
作者: 巩盼东
不知从何时起,“娘炮”已成为了一个流行的网络热词。你要是不知道这个词,可能会不小心暴露你的年龄,呵呵。最近这个词还异常地热闹。昨日新华社与人民日报先后抛出观点相异的两篇评论,“狠批”与“力挺”,“娘炮”之争随着央媒互怼更加推向高潮。
新华社昨日在“新华视点”的微信公众号中,以辛识平为名撰文《“娘炮”之风当休矣》的评论文章,在千余字的评论中写道: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他们看起来性别模糊却妆容精致,长身玉立却如弱柳扶风,动辄把“讨厌”“吓死宝宝了”“小拳拳捶你胸口”挂在嘴边;他们既在电影电视中这样演,在综艺节目和日常生活中也同样“入戏”……新华社还在评论中把“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的相貌举止称为“娘炮”现象,批评其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仅仅过了不到三小时,人民日报就以《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发文指出,“从对于热血男儿的推崇,也可以看出,外形不是问题的关键,内涵才更深刻地决定着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涵养现代社会的男性气质,关键是塑造有勇气、有担当的内在品格,形成包容、开放的现代风度,培养守法律、有教养的行为习惯。”呼吁“审美多元尊重为先,涵养气质莫缺包容。”
两大央媒互怼针锋相对,实属罕见,谁更胜一筹?不妨看看两篇评论的网络市场反应,其高下立见。
新华社首发评论引发网民关注,20几个小时内微博就积攒了5万转发,但转发最高的反而是对此文的批判。部分网民直言,作为官媒,把娘定性为贬义词充满性别歧视的意味;2018年了,还用性别刻板印象来约束别人遮盖自己狭隘的眼界和心胸;别用未成年人挡抢了,未成年人的教育不是几个小爱豆能左右的等等。
而《人民日报》的评论在发出8小时内阅读数超过近1000万,收获3万点赞,其评论观点还得到了共青团中央、财经网、头条新闻、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的转发力挺,评论多为赞扬正面声音。网友比较一致地评论,“多元社会,多多包容,反正最根本的只要三观正直,尊敬女性,尊老爱幼,就是好青年,不管是阴柔美还是阳刚美,说的好像不阴柔美的男人就很man一样,什么逻辑”等等。
就两篇评论本身来看,新华社的评论中全文都在狠批所谓的“娘炮”现象,用语尖锐,全文观点“一边倒”,显得有些差强人意。而人民日报在回应评论中,用语严谨,不愠不火,不偏不倚,娓娓道来,入脑入心,直击热点,不回应矛盾,理性而不情绪,较有说服力。
如《人民日报》明确认为,“我们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但也呼唤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明星们,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展示更加健康、阳光的审美,以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成为真正的偶像。摈弃矫揉造作的风格,扭转娱乐至上的倾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病态的审美乃至‘审丑’,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说到底,精致、细腻、温柔,可以是对于男性多元化审美中的一种;而以更多更有意义的‘内在颜值’,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所以,从这些观点来看,与其说《人民日报》力挺“娘炮”,不如说其倡导“包容和谐”,其文中处处闪耀着包容之心、理性之光,展现出的胸怀与格局是主流国家级媒体的角色担当。笔者还关注到,小编们还妥当地选择“睡前聊一会儿”的夜话方式,这个细节的处置显得用心高超一些。作为受众,比起端起架子、板起面孔的训斥更能心悦诚服地接受。
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事实证明,在越来越理性和具有辨别力的网民面前,情绪偏激、失准不当的言论是经不起推敲的,用网友的话评价说,央媒互怼中“以貌取人的尖酸刻薄终被守正持中的观点啪啪啪打脸”。
关于“娘炮”之争,近来不少媒体也进行过争论探讨。两个月前,《半月谈》也讨论过“娘炮”现象,其中引述社会学家的观点,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总是越来越讲究,“好比饭碗、茶具越做越精致,设计、装饰越来越优雅。在日益富足的生活条件下,人们对审美的追求会出现变化——精致的、中性的、婉约的、柔美的更受热捧。” 而美学家们认为,“男色文化”作为一种视觉审美样态,与女性意识的崛起、男性自我认知的变化等,都有莫大关系。社会学家康奈尔在《男性气质》一书中提到。男性气质并不是固定的、单一的,男人的样子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果固定一种“男人样”,世界将会怎样?男人味不是不修边幅的借口,“娘炮”也不是习惯油腻邋遢的托词。
看待这些新兴的社会现象,不惧争鸣,客观理性,即使喜好有别,但也不必践踏式批判,更不能有辱人格的人身攻击。这是一种胸怀、格局与境界。因为,尊重与包容始终是一个和谐社会应该具有并弘扬的善良底色。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世界因多元而精彩,如果缺少了对多元的宽容,五彩斑斓的世界将黯然失色。现实生活中,那些因个性选择装扮而被视为所谓的“娘炮”,并不妨碍他们传播正能量,更不妨碍他们成为一个好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高颜值、一个有内涵的优秀男人。外表不代表内在,审美不应该设限。
如果有的媒体夹带着各种情绪,人云亦云,恶意炒作,夸大其辞,哗众取宠,则更加偏离了主流媒体应肩负的使命,不利于营造和谐健康的舆论氛围。因为不仅要反映民意,更应引导舆论,这是负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的格局、担当与品格。
关于“娘炮”之认知误读及过度炒作,都应该修正一下了!
摘要与附加信息
这篇文章讨论了“娘炮”一词在社会文化中的流行以及媒体对此的不同观点。文章开头指出‘娘炮’在网络上成为热词,并介绍了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对这一现象的相互评论。新华社批评‘娘炮’现象的流行,认为这种性别模糊的形象是一种扭曲的人设,代表了‘颜值消费’的病态。在另一面,人民日报主张应当提倡包容的态度,并指出内涵比外形更重要。社交媒体对此事件的反应也被一并阐述,显示了社会对性别表现多元化的不同看法,呼吁应该尊重个人选择与审美。文章最后强调了尊重与包容的重要性,认为多元化的社会是一个和谐社会的基础。
附加信息 [Processed Page Metadata]
Attribute | Value |
---|---|
Filename | news_央媒互怼引发“娘炮”之争,社会多元更加呼唤尊重包容.md |
Size | 6729 bytes |
Archived Date | 2024-11-12 06:26:35 |
Original Link | http://news.cnr.cn/native/gd/20180907/t20180907_524354217.shtml |
Author | 巩盼东 |
Region | 中国大陆 |
Date | 2018-09-07 |
Tags | 娘炮, 性别多元, 社会评论, 媒体论争, 男性气质, 包容与尊重 |
> | |
> 本文由跨性别中文数字档案馆归档整理,仅供浏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