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網民瘋傳「少年娘則國娘」,中國3大官媒同天對「娘炮」開砲

正文

2018/09/07 • 性別Abby Huang

陽剛

Photo credit: (左)中央社、(右)截自解放軍報微信「軍報記者」

Abby Huang

關鍵評論網記者

追蹤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缺乏類似台灣多元性別教育的政策,非政府組織(NGO)又受到當局言論管控,難透過自媒體傳播普及多元性別教育。

中國娛樂圈「小鮮肉當道」,全國性電視節目《開學第一課》出現多名打扮較為清秀陰柔的男明星,遭到眾多學生家長投訴,認為是公開向青少年輸送「娘炮」文化,相關討論近來不斷躍上檯面。中國3大官媒《人民日報》、《新華社》、《解放軍報》更都選在今(7)日一同發表文章,熱議「娘炮」文化對青少年造成的影響。

《新華社》發表社論「娘炮之風當休矣 病態文化影響不可低估」,痛批中國的社會快要走向「娘炮化」,男生越來越像女生,偏偏中國的女生「都喜歡小鮮肉」,讓社會變得更病態。

該社論指出,現今中國流行的娘炮風,「是一種刻意強化並扭曲呈現的人設」(編按:人物設定),更稱社會充斥著「油頭粉面A4腰,矯揉造作蘭花指」,借助各種匪夷所思的造星運動,「花樣美男」被捧成了「流量小生」,「靠臉吃飯」變成了「顏值正義」。

由“嫩”到“美”進而“娘”,這種病態審美的遞進耐人尋味。“娘炮”不是一天養成的,它是“顏值消費”和眼球經濟跑偏的結果,更是文娛圈子奢靡浮誇之風的新變種。

社論更直接地說,「娘炮」現象之所以引發公眾反感,還因為這種病態文化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一個社會和國家的流行文化擁抱什麼、拒絕什麼、傳播什麼,確乎是關係國家未來的大事,需要抵制這類不良文化的侵蝕。

《人民日報》今日在評論「什麼是今天該有的『男性氣質』」的文章中,雖試圖為「娘炮」開脫,表示不認同所謂「娘炮」、「不男不女」等帶有貶損性的說法,但也不忘提醒明星們「做真正的偶像」,呈現更加積極、向上的形象,展示更加健康、陽光的審美,「以應有的社會責任與擔當精神成為真正的偶像」,更在文章中推崇參加過《真正男子漢》節目錄製的退役特種兵,表示一名普通軍人在脫下軍裝後備受關注,成為名符其實的網紅,也可成為「觀察社會對男性氣質認知的一個切入口」。

人民日報

《解放軍報》也在同天發表「中國少年,陽剛之氣不可消」一文,指出比外表「娘化」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迷茫、心理上的脆弱、責任感的缺失和尚武精神的消退;比追求外表精緻更堪憂的,是追求精神上的精緻利己。文章表示,青年有血性,民族才有希望。審美追求反映價值追求,也必將深刻影響人的精神品質。在注重外在形象塑造的同時,應引導他們培塑家國情懷、承擔社會責任。

文章最後還「歪樓」說,時值9月,一批青年正步入軍營、走上軍訓場。在矚目關於「陰柔化」的批判和爭論之餘,不妨對軍營和軍訓多一些關注支持,為正在加鋼淬火的軍營新生代們點讚加油。

「反娘化」:中國近期最火的討論

《中央社》報導,世足賽期間,中國網民對照場上法國足球員姆巴佩(Kylian Mbappé Lottin)與中國偶像團體TFBOYS的照片,並配上「少年娘則國娘,為何中國『娘炮』風氣越來越主流?」這樣的文字,自7月瘋傳至今、熱度不減,更催生出「少年強則國家強,少年娘則國家娘」這句流行語。

Photo credit: 微博

無獨有偶的是,香港歌手謝霆鋒7月擔任電視音樂選秀節目導師時,也公開表示「男生應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這番言論又一次次被中國網友引述,表達對「陰柔之風」盛行的討論。

眼見網路上「反娘化」情緒升溫,《人民日報》海外版也發表文章,不過先是要大家包容,接著又稱「凡事如果過度就需要矯正」,表示應針對性地增加對青少年的性別教育,透過合理引導,教育他們正確認識「娘化」現象,幫助樹立正確合理價值觀和對潮流文化的正確態度,才能幫助他們長遠全面發展。

不過,中國央視9月1日播出的「開學第一課」,原是設計要給全中國的中小學生與家長觀賞的教育性質節目,但節目選擇的嘉賓多為外形較清秀乾淨的年輕男偶像,引發家長及社會輿論對於要求觀看節目和流行男明星樣態的爭議。

缺乏多元性別教育,中國的精緻少年如何做自己?

《端傳媒》8月報導,在「顏值」當道的現代社會,選擇化妝的年輕男生越來越多。網路商城京東2017年發布的美妝消費報告指出,化妝品的男女銷售差距已經從2015年的266億元人民幣,下降到137億元,其中18歲到26歲之間的男生是差距縮小的主要動力。

另一家研究機構「艾瑞咨詢」根據電商數據研究發現,有超過18%的95後男生會使用BB霜和唇膏。國際知名市場研究公司「Euromonitor」則預測,2019年中國男性化妝品的平均年增長率將高達13.5%,遠超5.8%的全球增幅。

報導也指出,在1970年、文革餘威尚在的上一代,化妝美容還被扣著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汙名,美感和感性需要為「革命鬥爭」的意識服務。在70、80年代廣泛發行的宣傳畫上,男性多是高大健壯、膚色黝黑、姿態矯健的,甚至女性也要變成「鐵姑娘」,不愛紅妝愛武裝。這一代的人或許很難想象,如今僅憑眼妝就可以在美妝屆掀起地震的「小鮮肉」們。

北京同志中心計畫主管蔡瑤日前接受《中央社》訪問時分析,中國缺乏類似台灣多元性別教育的政策,無法在校園中宣講,而非政府組織(NGO)原本能透過自媒體傳播普及多元性別教育,但當局加強管控網路言論,無非不是件棘手的問題。

蔡瑤表示,由於NGO缺乏與政府部門對話的管道,推動相關性別平權、多元性別的相關立法確實有很大困難。「我們永遠不知道底線在哪裡,不只我們不知道,政府部門也不知道底線在哪」,因而延伸許多過度自我審查問題。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羊正鈺

摘要与附加信息

本文探讨了中国社会对“娘炮”文化的争议,详细描述了中国主流媒体对这一现象的批评与分析。随着小鲜肉文化的兴起,家长及社会舆论对青少年受到女性特质影响的担忧愈发明显。文章中提到的社论对“娘炮”风的反思,认为这不仅仅是当下流行审美的趋势,更有可能对青少年心理与价值观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此外,文中也指出中国缺乏多元性别教育和社会支持,使得相关议题难以获得合理的讨论与引导。文件引用了多个官方媒体的评论,明确显示反对娘化现象的立场,并提及其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强调了阳刚之气的重要性。

附加信息 [Processed Page Metadata]

Attribute Value
Filename www_網民瘋傳「少年娘則國娘」,中國3大官媒同天對「娘炮」開砲.md
Size 9537 bytes
Archived Date 2024-11-12 22:15:40
Original Link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3686
Author Abby Huang
Region 中国大陆
Date 2018-09-07
Tags 娘炮, 性别教育, 年轻男生, 社会评论, 阳刚之气, 多元性别, 中国文化, 心理影响, 青少年发展, 媒体讨论
>
> 本文由跨性别中文数字档案馆归档整理,仅供浏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Share on Share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