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跨性别女孩遭遇“性别扭转治疗”,性取向可以被“治愈”吗?
2020-07-23 17:25:31 来源: 恩恩心理
最近网络热议16岁跨性别女孩性别扭转治疗,其中包括注射、电击、限制人身自由等...
据了解,这个名叫“朱亦”的孩子出生在山东的一个传统家庭,父亲早年去世了,经商的母亲独自抚养朱亦和妹妹二人。在记忆里,她幼儿园时期就喜欢看女孩看的动画片,用粉色的书包、粉色的文具,“被人问到长大想干什么,我都会说想当魔法少女”。儿时这些话只是被大人视为童言无忌。
小学后,家长和老师发现她性格依旧柔弱,经常哭哭啼啼,像个女生一样,因此时常被父亲责打、被班主任体罚。强烈的求生欲让他明白,只有装成男的才是对的,所以就开始压抑自己,并且像其他男生一样开始增大食量和运动有一个强健的体格,但是她内心一直有想要变成女生的倾向,但就连面对自己都无法坦诚。
因为内心一系列的压抑和无力反抗,她从初二开始便患上抑郁症,而后病情逐渐加重,时常一个人哭泣到深夜,内心依然期待自己是个女孩。她也多次尝试做心理咨询,但心理咨询师也未察觉到这是性别焦虑。
后来朱亦开始出现自残行为,最严重的时候甚至试图服药自杀。那时父亲已经过世,家人关心她的身体状况,但并未深究她自残的原因,以为只是青春期的焦虑和抑郁,过了就好了。
对于孩子的性别表达,朱亦母亲起初不置可否,甚至偶尔表现出支持的态度。但是,情况在2019年下半年发生了转变。妈妈开始联系僧人给朱亦的房间“调风水”;向亲戚们控诉朱亦有多么“不正常”;今年寒假开始后,妈妈终于要求朱亦去一家当地的私立中医院进行“性别扭转治疗”。
性别扭转治疗,通常指对跨性别者进行强制扭转治疗,以解决跨性别者不符合原生性别认同或性取向问题的治疗。
朱亦曾离家出走,但都被妈妈找到“押送”回家,并送到私人诊所里接受治疗。每日的“治疗”包括注射三瓶中药注射剂。后来,又换成了“脑循环治疗”,即使用仪器在手腕上轻微电击、在头部周围不断震动。
有一天,一位医生走过来,对朱亦吼道“你是男的女的?”“你还不知道自己有病吗?啊?”持续的指责和斥骂让朱亦情绪崩溃。
趁大人们不注意,朱亦用手机向朋友发了求助信息,朋友为她发布了求助微博。
从下午到夜幕降临,朱亦在医生的羞辱、威胁和恐吓中度过。当晚,母亲在医院旁边的宾馆开了一个套间,安排朱亦和一个“壮汉”同住一个房间。次日,求助微博的转发数达到4000多次,警察和当地的社工志愿者找上了门。宾馆不再让他们住进来,中医院也拒绝了朱亦母亲继续治疗的请求。
这件事引起了网络热议。那么什么是性别扭转治疗?性别扭转治疗的方法都有哪些?性取向可以被“治愈”吗?
性别扭转治疗通常指对跨性别者进行强制扭转治疗,以解决跨性别者不符合原生性别认同或性取向问题的治疗。
同样的事情在一部电影中有讲述,影片《被抹去的男孩》讲述了一个年轻的男同性恋为了“转换”自己的性取向而接受一种近乎虐待的治疗方案的故事。(由乔尔·埃哲顿执导,卢卡斯·赫奇斯、妮可·基德曼、罗素·克劳主演的剧情片,于2018年9月1日在特柳赖德电影节首映。)
曾有一位当心理咨询师的朋友告诉我有一位有宗教信仰的年轻女患者曾经求助于他,她被女性吸引着但是想让心理咨询师帮助她与男性约会。她的治疗告诉我,很多人在不受羞辱和伤害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性别转换治疗以帮助那些在性别或性身份上挣扎的人们。
性别扭转治疗的方法:
历史上,转换治疗方法包括很多十分残忍和危险的做法,如阉割、脑叶切除术、诱发癫痫发作和服用类固醇阻滞剂,而目前,转换治疗方法包括行为或心理干预。有一种理论认为,性行为可以通过强烈的宗教信仰或克服童年的“创伤”而改变,而大多数的转化疗法都是基于这一未经证实的理论。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于2016年成立“易性症综合诊疗团队”,据该团队成员、整形外科副主任医师潘柏林介绍,该团队集结了心理咨询科、内分泌科、整形外科、耳鼻喉科、男科等科室的医生,每周接诊跨性别者10至20位,年龄在15至30岁居多。基于世界跨性别健康专业协会的指南,该团队总结出一套针对跨性别者的序列治疗步骤,也称“性别工程”,分为心理咨询服务、激素治疗和性别重置手术三个阶段。而无论哪一个步骤,目的都在于帮助跨性别者实现他们的性别认同,缓解他们的性别焦虑状况。
性取向可以被“治愈”吗?
治疗师们认为试图改变一个人的性取向没有害处,但是很多研究表明大约17%的受访者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感到沮丧和羞愧,甚至试图自杀,他们会因为性别扭转治疗产生自尊心下降、社交孤立、疏离感、失去社团支持、完全丧失信仰、亲密关系体验能力下降、性功能障碍或阳痿等感受。
在人权运动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的现代社会,人们意识在不断提高,社会规范也在不断变化,但是“转换疗法”仍然存在。虽然很多事实证明实施“转换疗法”的最好情况是无效,最坏情况甚至是有害的。但是对于那些宗教信仰禁止同性恋或认为同性恋身份给生活带来困难的人来说,除了接受这种治疗之外还有什么选择呢?
作为从业三十余年的性心理学家,邸晓兰认为,比起二十年前,如今跨性别者的自我接纳情况好了许多,同龄人也相对能够理解,“主要的问题在于家长”。相比于社区和朋友的支持,来自家庭的支持更能够显著改善跨性别者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对于降低跨性别者抑郁和自杀的风险尤为有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来源: 恩恩心理
标签: 跨性别, 性别扭转治疗, 心理健康
作者: 未知
编辑: 未知
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目前没有热门跟贴
目前没有跟贴,欢迎你发表观点
摘要与附加信息
本文介绍了一个16岁跨性别女孩朱亦的真实案例,描述了她在面对家庭和社会对跨性别身份的强烈压制时所经历的痛苦与挣扎。朱亦出生于山东的传统家庭,自幼对性别表达有强烈倾向,但因为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她不得不压抑自己的真实自我,最终导致了她的抑郁症加重和自残行为。随着其母亲选择将她送往所谓的‘性别扭转治疗’进行非人道的治疗,朱亦的处境变得更加绝望。文中详细讲述了这种治疗的残酷方法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严重损害,同时也提到了法律和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以及跨性别者在寻求接受与支持过程中的挑战。最后,通过朱亦的事件,探讨了如何在家庭支持与社交环境中改善跨性别者的心理健康。
附加信息 [Processed Page Metadata]
Attribute | Value |
---|---|
Filename | www_16岁跨性别女孩遭遇“性别扭转治疗”,性取向可以被“治愈”吗?_-_网易.md |
Size | 7129 bytes |
Archived Date | 2024-11-08 06:12:51 |
Original Link |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I8489QC05429P92.html |
Author | 未知 |
Region | 中国大陆 |
Date | 2020-07-23 |
Tags | 跨性别, 性别扭转治疗, 心理健康, 家庭支持, 社会环境 |
> | |
> 本文由跨性别中文数字档案馆归档整理,仅供浏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