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性别是条毛毛虫》

正文

作者:性别是可以流动的
来源:北京青年报
时间:2013年11月22日 09:36

毛毛虫

“我知道我不是一个男人,渐渐地我明白我可能也不是一个女人。问题是,我们生活在一个要求我们非男即女的世界里。”凯特·伯恩斯坦对中国读者说。11月16日,《性别是条毛毛虫》一书新书分享会在字里行间书店举行。这本写就于1994的作品出自美国的跨性别先锋作者凯特·伯恩斯坦之手,记述了作者在经历变性手术之后对性别二分法的怀疑与思考。该书的中译本由新星出版社出版。活动当天,该书译者、毕业于厦门大学人类学专业的研究生廖爱晚,与远在美国的作者一道,阐释性别不应被简单二分的观点,在TA们看来,性别是可以流动的。

活动伊始,身在纽约的凯特通过视频电话向读者问好:“我们天各一方,文化差异深远,感谢这本书给了我这个机会看到中国的你们,也感谢你们的文化包容了这本书。”在视频电话里,凯特的形象是更为女性化的。1986年,TA接受变性手术,TA说自己更愿意以女性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但我现在并不认为我属于男女任何一个性别之一,人们的观念只把人分为两种性别,这破坏了我们建筑和改变自己的潜能。”说罢,凯特拿起电脑边的毛毛虫玩具,“这些潜能就藏在这条毛毛虫里,希望有一天能够破茧而出。”

被问及这本书写作前后作者本人心态上的变化,凯特说自己原本是想解答自己关于性别认识的困惑,但写完这本书之后,反而提出了更多的问题。“我想,凯特的人生是依靠下一个问题,而非上一个答案。”译者廖爱晚解释道。

提到翻译这本书的过程,廖爱晚说自己最想传达的是对大众的性别观念的反思。“很多决定接受变性手术的人都会认为自己的灵魂是被错放到别人的身体里,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想,为什么错的一定是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大众的性别规范?”廖爱晚认为,对于一类人的尊重不是用传统的秩序规范他们,而应该用属于这类人的语言描绘他们。“英语中已经有了ZE这样中性的第三人称的说法,我在翻译中会尽量使用‘TA’来作为第三人称。但是我们很少能在中国的大众媒体上看到这样的说法,这很遗憾。我们应该让你面前的人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故事。”廖爱晚说。

:张知依
编辑:宋宇晟

网友评论以下留言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

摘要与附加信息

本文主要介绍了凯特·伯恩斯坦的书籍《性别是条毛毛虫》及其对性别流动性的思考与讨论。文中提到,在2013年11月16日,该书在字里行间书店举办新书分享会,凯特通过视频与中国读者交流,阐述了性别不应被简单二分的观点。凯特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在经历变性手术后的心路历程,质疑了传统的性别观念,认为性别的定义应该更加流动、多样化而非局限于男性与女性的二元划分。译者廖爱晚则强调了对大众性别观念的反思,提出应该使用个体的语言来描述他们的真实故事,而非依照传统的规范来限制他们。整场活动内容鼓励人们思考性别认同的复杂性,同时也展现了性别流动性的重要性。

附加信息 [Processed Page Metadata]

Attribute Value
Filename www_《性别是条毛毛虫》作者:性别是可以流动的_-_中国新闻网.md
Size 2811 bytes
Archived Date 2024-11-08 09:32:48
Original Link 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13/11-22/5534112.shtml
Author 性别是可以流动的(凯特·伯恩斯坦)
Region 中国大陆
Date 2013-11-22
Tags 跨性别, 性别流动性, 凯特·伯恩斯坦, 新书分享会, 性别观念, 变性手术, 文化包容
Evaluation [Unknown type(update needed)]

本文由跨性别中文数字档案馆归档整理,仅供浏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Share on Share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