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男性选秀“阴风”阵阵 异装癖心理经治疗可康复

正文

时间: 2010年05月13日 11:44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 李劼
编辑: 邓永胜

男版LadyGaGa、男版“范冰冰”孔铭、“萝莉”风格男生尚晨,最近娱乐圈男性选秀活动真可谓“阴风”阵阵,一头长发一席短裙就连声音也很柔美的“快乐男声”参赛选手刘著更是将这股“伪娘”风吹向极致,人送封号“著姐”,网络上再掀热论高潮。异装癖?异性癖?变性人?网友将各类心理概念混为一团,着实分不清楚。

异装癖≠异性癖

异装癖、异性癖都属于性心理障碍,但两者有着明显区别。广东省心理危机干预联盟委员、心海榕心理机构心理咨询专家于东辉介绍,异装癖是对性别认同的混乱,“比如有这样一位患者,父亲早逝,家中都是女性:妈妈和两个姐姐,小时候看到姐姐穿裙子涂口红,总喜欢模仿,大家看后并没制止,反而觉得好笑,长大后高考,该患者感觉压力很大,突然想穿裙子涂口红,缓解压力”。于东辉说,这类人通常受到童年创伤影响,性格内向甚至自卑,在遇到压力或困境时,认为还是做异性好,将自己装扮成异性,能得到周围人的肯定或关注,自己也能从中获得舒服感。整体上,异装癖者对自己的性别认同处于混乱状态。

而异性癖又称性别转换症,是性心理身份或性别意识的颠倒,生理解剖上完全正常的人在心理上坚信自己属于异性成员。例如“快乐男声”参赛选手刘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不属于‘伪娘’,我觉得‘伪娘’穿女装是出于兴趣爱好,我不是出于兴趣,我只是觉得自己这样穿才自然。”关于易性癖发生的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环境的影响绝对不容忽视。如有的父母想要个女孩,却偏偏生了个男孩,于是将其当女孩养,给孩子扎辫子、着女装、取女名,使孩子的性身份识别发生障碍。

关注12岁青春期之前的性意识建立

在异装癖、异性癖的形成中,12岁青春期之前是个关键点。于东辉强调,父母们在这个时期应多加关注。孩子的性别角色意识从3岁以后就开始建立了,而真正形成“男女有别”的性别角色意识是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

至于6—12岁的小学阶段,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社会知识和兴趣的培养上,这个阶段则属于孩子性别意识的潜伏期。所以,从小就要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为他们进入青春期后正确处理两性关系打下牢固的人格基础。

异装癖心理治疗可恢复

异性癖的治疗是比较困难的,患者多依赖于心理治疗,变性手术可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的心理得到平衡,但也有资料报道有人术后后悔,且手术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给病人造成许多痛苦。于东辉介绍, 相对而言,异装癖多数不需要做变性手术,其治疗主要通过心理手段,而且要找到童年创伤形成的关键所在,进行治疗,治愈的比率较高。

大家熟知的“泰国人妖”,有的是迫于生计有的是异性癖或主动或被动的从小就进行女性化训练并服用雌性激素,到成人后发育成“变态”男性(部分是变性人),他们多数已经丧失了生育能力。

此外,于东辉强调,不要将同性恋和异性癖、异装癖混为一团,同性恋主要是生理性的,而异性癖、异装癖主要是心理性的,APA(美国精神医学协会)于1973年已把同性恋从精神疾病的诊断列表(DSM-III-R)中去除。异性癖、异装癖则是一种心理疾病,需要治疗。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健康频道

摘要与附加信息

本文探讨了近年来娱乐圈男性选秀活动引发的对异装癖与性别非典型性行为的关注。文章通过分析参赛选手刘著的案例,探讨了异装癖(对性别认同的混乱)与异性癖(性别认同障碍)之间的区别。心理咨询专家于东辉指出,异装癖通常源于童年经历,患者会在压力下选择以异性身份来获得认同,而异性癖更为复杂,涉及心理与生理的认同困扰。文章强调了青春期前性意识建立的重要性,并指出异装癖和异性癖的心理治疗可恢复,但异性癖的治疗难度较大。最后,作者提醒公众不要将同性恋和这两种心理障碍混为一谈,强调心理咨询和教育的必要性。

附加信息 [Processed Page Metadata]

Attribute Value
Filename www_男性选秀“阴风”阵阵异装癖心理经治疗可康复_-_中国新闻网.md
Size 3960 bytes
Archived Date 2024-11-08 09:07:00
Original Link http://www.chinanews.com.cn/jk/jk-xljk/news/2010/05-13/2280187.shtml
Author 李劼
Region 中国大陆
Date 2010-05-13
Tags 跨性别, 异装癖, 性别认同, 心理健康, 法律政策, 社会环境, 青春期教育, 心理治疗
Evaluation [Unknown type(update needed)]

本文由跨性别中文数字档案馆归档整理,仅供浏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Share on Share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