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史上首个做变性手术的医院,怎样了?

正文

撰文 | 燕小六
来源:医学界
时间:2021-05-13 21:00

会有一天,科学将战胜错误,正义战胜不公正,人类之爱将战胜仇恨和无知。

《性学观止》说:“性不是游戏,它是快乐之源泉,也是至悲之出处。”

集悲喜之大成的莫过于“同志群体”。性是他们的“不能言说”,更是其被关进集中营的理由。

德国联邦议院数据显示,1933年-1945年,德国警方登记在案的同性恋者约10万人。根据一本记有同性恋者姓名、住址的名册“按图索骥”,约1.5-2万人被关入集中营。处罚从一开始的阉割,发展到后来的死刑。约60%的同性恋者被折磨至死。这使得同性恋成为集中营内,除犹太人外死亡率最高的群体。

前述名册被称为“粉红色名单”,是柏林“性学研究所”的访客记录。

它本是性学家、医学家进行社会学调查和医学研究的宝贵病案,却成了纳粹党的猎杀名单。

1933年5月6日,纳粹党德国学生联合会成员在德国柏林性学研究所前游行。
图片说明:1933年5月6日,纳粹党德国学生联合会成员在德国柏林性学研究所前游行。/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悲剧始于19世纪末的一个深夜。犹太人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Magnus Hirschfeld,1868.5.14-1935.5.14),关上诊所大门,往家走。赫希菲尔德有多重身份:哲学家、医生、性学家,及“同志运动”先驱。他曾公开出柜,并主张“对同志群体的社会差别对待和法律迫害,是非人性的、错误的”。

快到自家门口时,他看见一位年轻的德国士兵。后者手足无措地说:“我是一个深柜。”

在19世纪末的德国,谈论“出柜”是非常危险的事。于1871年5月15日颁布的德国刑事法第175条明确规定,男男性行为是应予以惩处的犯罪行为,可判处最高6个月的监禁。

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Magnus Hirschfeld),摄于1927年。
图片说明: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Magnus Hirschfeld),摄于1927年。/Magnus-Hirschfeld-Gesellschaft e.V., Berlin.

1896年,赫希菲尔德用笔名,出版手册《怎样解释男人或女人爱同性者》。其中,他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诱骗女教师的已婚男人“无罪”,但两情相悦的同性伴侣却要被关进监狱?

1897年被性学界认定为“全球第一次同志运动”的开端。赫希菲尔德联合志同道合者,创办世界首个“科学人道主义委员会”。作为委员长,赫希菲尔德向德国政府递交请愿书,要求废除刑法第175条。“我们能从学术上证实,同志不是‘异类’。”

3000余名医生、700多名学者,大批功高望重的作家和诗人等,都在请愿书上签字。其中包括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和托马斯·曼(Thomas Mann)等名人。

在性学界召开的化装舞会上,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右边戴着眼镜、蓄有浓密胡须者)握着爱人兼研究伙伴卡尔·吉斯(Karl Geise)的手,摄于1920年。
图片说明:在性学界召开的化装舞会上,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右边戴着眼镜、蓄有浓密胡须者)握着爱人兼研究伙伴卡尔·吉斯(Karl Geise)的手,摄于1920年。/Magnus-Hirschfeld-Gesellschaft e.V., Berlin.

赫希菲尔德竭尽全力地安慰这个紧张、局促的小伙:“科学是通往公平之路。很快会有一天,科学将战胜错误,正义战胜不公正,人类之爱将战胜人类的仇恨和无知。”

几天后,赫希菲尔德收到士兵寄来的一封信。里面是他的遗书,写道:“我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当太阳再次升起时,我要结婚了。法律规定,只有两个不同性别的人才能结合。我无法接受,亦没有选择。只有死亡才能让一切好起来。”

“他期望我多做一些。希望有一天,德国能更公正地对待同性恋者。”赫希菲尔德在回忆录中写道,在这场孤独的死亡后,他辞退诊所工作,专门研究性学。

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和卡尔·吉斯,摄于1934年。
图片说明: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和卡尔·吉斯,摄于1934年。/Magnus-Hirschfeld-Gesellschaft e.V., Berlin.

1899年,赫希菲尔德以“科学人道主义委员会”委员长身份,编辑出版《“中间性”年报》,并率先提出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概念:“同志”是第三性,介于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中间性”。

在那样一个年代,男女性别的认定与其“生理属性”必须对等、不容改变。而赫希菲尔德提出的概念,模糊男女“生理性别”的界线。

“第三性”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印度宗教中。公元前8世纪的印度神话就有许多关于“第三性”群体的描述。比如《梵书》记载过一个“既不是男人又不是女人的长发者”,出现在宗教的仪式上。

在现代南亚地区,生活着“第三性”群体,当地人称之为“海吉拉”。
图片说明:在现代南亚地区,生活着“第三性”群体,当地人称之为“海吉拉”。/网络

为了解同性恋群体在德国总人口中的占比,20世纪初,赫希菲尔德设计、完成史上首个大规模性行为调查。1903年,柏林工业大学3000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756份。结果显示,异性恋占比达94%,同性恋占比为1.5%,双性恋4.5%。次年,他向5721名钢铁工人发放同样问卷,有效回复率达41.6%。结果和大学生们的回复差不多。

“我们的调查显示,个体自我的性别认同是天生的,绝不是此前所说的‘性变异(变态)’。有些人天生具有与其生理性别相反的天性。”赫希菲尔德解读称,苏格拉底、米开朗基罗和莎士比亚可能都是“中间性”者。

描绘赫希菲尔德的漫画。
图片说明:描绘赫希菲尔德的漫画。/flickr, CC BY-NC-SA

此后10年,赫希菲尔德的学术成果不断:1910年出版《异装》,首次提出术语“异装癖”,并将之与同性恋者进行区分;1913年,出版《男性同性恋和女性同性恋》,“同性恋”一词由此被广泛使用;1914年出版《同性爱》,这被誉为同志群体的“百科全书”;1917年-1919年,出版《性病理学》(全5卷)。

“人具有无限多样‘性’。”赫希菲尔德称,已被觉察的人类性行为有千万种,这说明 “爱与人一样多变”。基于此,应该提供一种科学的方式,帮助“中间性”者成就自身,并重获社会认可。这应惠及所有二元性别以外的性别,包括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者、跨性别者等。

1913年,赫希菲尔德携手伊万·布洛赫(Iwan Bloch)等人,在柏林创办“性医学和优生学会”,展开一系列学术研讨。

研究间隙,赫希菲尔德参与制作世界首部以同性恋为主角的默片《与众不同》,并客串演出。
图片说明:研究间隙,赫希菲尔德参与制作世界首部以同性恋为主角的默片《与众不同》,并客串演出。/Magnus-Hirschfeld-Gesellschaft e.V., Berlin.

1919年,他用全部家当,购买一栋楼,挂上“性学研究所”(Institut für Sexualwissenschaft)的门牌。史料记载,研究所工作包括三方面,开展性学、社会学研究,提供包括婚前指导、性保健等临床服务,以及医学法律援助。

来自欧洲各国的研究人员、医生、同志们,到访该研究所,为的是增加对性的了解,以及免费咨询自己的性关系问题和性功能障碍问题。开业仅1年,研究所就积累了近2万份病案。

1921年,研究所扩建礼堂、图书馆和实验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图书馆。10年间,其收藏书籍达2万余卷,照片5000余张,各类艺术品3万余份,以及保存约4万份“中间性”者自传体材料。

柏林性学研究所
图片说明:柏林性学研究所/Magnus-Hirschfeld-Gesellschaft

1930年,研究所又创出一个“世界首例”:赫希菲尔德邀请妇科医生路德维希·莱维·伦兹(Ludwig Levy-Lenz)和外科医生埃尔文·格尔班特(Erwin Gohrbandt),共同完成第一例性别重置手术。

接受手术者名叫莉莉·艾尔伯(Lili Elbe)。手术成功切除其男性生殖器官,用其自身皮肤进行阴道再造。外科医生试图为其做卵巢移植,以失败告终。1931年,艾尔伯再次接受子宫移植手术,期望达到真正的“变性目的”。不幸的是,术后因严重的排斥反应而病逝。

莉莉·艾尔伯(Lili Elbe),摄于1926年。
图片说明:莉莉·艾尔伯(Lili Elbe),摄于1926年。/Lili, Paris, 1926, opp. p. 40.

这一开创性手术引起国际关注,也吸引大量“中间性”者的关注。此后,陆续有人找上门,希望接受性别重置手术。因技术所限,当时研究所仅能完成男性到女性生殖器官的重置,包括用阴囊皮肤再造阴唇。术后,医生会医嘱使用激素药物,使术者上围更具女性特征。

但遗憾的是,有些性别重置为“女”者,难以获得工作、维持生计。有5名术后女性因此成为研究所的雇员。

在赫希菲尔德的努力下,20世纪头30年里,德国对“中间性”者的态度非常宽容。到1920年时代,同志文化在柏林等城市蓬勃发展。德国国会传出消息,称在考虑废除刑法第175条。

1930-1932年,赫希菲尔德开始“环球巡讲”。他的足迹遍及美国、日本、中国、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埃及、巴基斯坦等。各国医学界、科学界盛赞其为“性学爱因斯坦”。

图片摄于1921年,柏林性学研究所外。
图片说明:图片摄于1921年,柏林性学研究所外。/Courtesy Bildarchiv preußischer kulturbesitz

在研究所“成立十周年”庆典上,与会嘉宾都认为,一个更大胆、更美好的未来或将开启。

但1933年,一切戛然而止。纳粹上台伊始,就开始严厉打压同性恋群体。同年5月,希特勒政府下令关闭性学研究所。纳粹党徒、士兵蜂拥而至。他们推倒赫希菲尔德的铜像,把所有书籍、资料堆成山,扔出一个又一个火把。

图片来源于WikiPedia

和藏品一起付之一炬的,是赫希菲尔德所有的家当。彼时,赫希菲尔德恰好在海外巡讲。他被驱逐出境、逃亡国外。

也是在翻查过程中,纳粹看到了性学研究所的病案资料。那些过往前来寻求帮助的人们,陆续被列入“粉红色名单”。

“一战时,德国战败,尸骨如山。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口、孩童,德意志民族如何万古长青,同性恋必须被连根拔除。”在这暴虐认知下,集中营设立专门的识别体系。每个囚徒都要佩戴三角形章,黄色代表犹太人,红色为政治犯。粉色则是同性恋。

图片来源于WikiPedia

士兵们兴之所至,会到集中营里拉出一群同性恋,让其站在远处,以粉红三角章为靶,练习枪法。纳粹的军队医生开展“人体研究”,活体切割男同性恋的身体,试图寻找其同性恋基因(Gay gene),以求治愈有同性恋倾向的“优秀日耳曼少年”。

1935年,纳粹当局对刑法第175条做了更严厉的“修正”:“违背自然的淫乱行为”中“违背自然”这一定语被取消。同性之间接吻或“抛媚眼”,都可以被定性为“淫乱”,从而被投入监狱。根据同一时期出台的刑法175条附加a款,“严重同性淫乱”的最高处罚可达10年监禁。

二战后,德国政府释放犹太人,却继续收押同性恋囚犯。直到2002年,德国政府才向受纳粹迫害的同性恋群体道歉。

2008年5月27日,德国文化国务部长瑙曼在柏林为遭纳粹迫害的同性恋者纪念碑举行揭幕仪式。
图片说明:2008年5月27日,德国文化国务部长瑙曼在柏林为遭纳粹迫害的同性恋者纪念碑举行揭幕仪式。纪念碑与马路对面的犹太人纪念碑群遥相呼应。观望者可以透过一扇窗口,看到黑白片中的一幕:两位男子正在相拥接吻。/AP

赫希菲尔德至死都没能再回到德国。

1935年,他于法国尼斯逝世,终年68岁。身兼学生和爱人双重身份的李修棠(Li Shiu Tong),陪其走完人生路。两人结识于1931年的中国上海。“我曾想学业有成后,去中国香港开性学诊所。但赫希菲尔德走了,带走了我的一切。”李修棠书写回忆录道。

李修棠(Li Shiu Tong,左)和赫希菲尔德,摄于1932年。
图片说明:李修棠(Li Shiu Tong,左)和赫希菲尔德,摄于1932年。/Magnus-Hirschfeld-Gesellschaft e.V., Berlin.

尽管赫希菲尔德的许多观点在今天看来已经过时,但它向人们提供一种思路,拓宽人们描述和理解性偏爱。这具有开创性意义。

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大会决议,将同性恋自疾病分类中删除。5月17日后来成为“国际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2001年,中国亦实现“同性恋”去病理化。中华精神病学会推出第三版“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CCMD-3),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分类中删除。

德国刑事法第175条在赫希菲尔德死后60年,终告废除。

2011年,德国政府成立“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德国联邦基金会”,以消除对同性恋及跨性别群体的歧视。“赫希菲尔德在争取性少数群体权利方面的贡献,是公认的。他是将性学当作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创始者之一,是一位积极为同志争取权利的先驱,更是一位将性学与人性、权利连接起来,并奋战不懈的科学家。”

1999年,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的人物传记电影《性学爱因斯坦》上映。
图片说明:1999年,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的人物传记电影《性学爱因斯坦》上映。

资料来源

  1. Magnus Hirschfeld. WikiPedia
  2. The Forgotten History of the World’s First Trans Clinic. Scientific American
  3. Party and protest: the radical history of gay liberation, Stonewall and Pride. The Guardian
  4. Magnus Hirschfeld. makinggayhistory
  5. The early 20th-century German trans-rights activist who was decades ahead of his time. The Conversation
  6. Lili Elbe. WikiPedia

来源:医学界
责编:李珊珊
校对:臧恒佳
制版:舒茜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摘要与附加信息

本文详细讲述了历史上首个进行性别重置手术的医院和相关背景,深刻探讨了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Magnus Hirschfeld)作为同志运动先驱的贡献以及对早期跨性别者群体的影响。文中提到赫希菲尔德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于德国建立的性学研究所,旨在推进对性别和性取向的科学理解,以及为多种性别认同提供医学和法律支持。1930年,赫希菲尔德邀请外科医生成功完成了莉莉·艾尔伯(Lili Elbe)的一次变性手术,尽管手术的受益者最终因排斥反应不幸去世,这一事件仍然引起了国际的广泛关注。文章还阐述了纳粹政权对同性恋者的迫害和法律政策的变化,及其对赫希菲尔德研究所的关闭。心系人权和科学的赫希菲尔德,在他的晚年继续为跨性别者和同性恋者的权益而斗争,直至被迫流亡,最终于1935年去世。尽管时代变迁,他的思想与研究方法依然影响着现代的性学领域与跨性别运动。

附加信息 [Processed Page Metadata]

Attribute Value
Filename news_史上首个做变性手术的医院,怎样了?-腾讯新闻.md
Size 16269 bytes
Archived Date 2024-11-08 18:57:51
Original Link https://news.qq.com/rain/a/20210513A0DC5F00
Author 燕小六
Region 中国大陆
Date 2021-05-13
Tags 跨性别, 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 性别重置手术, 同志运动, 历史, 社会政策, 医学历史
Evaluation [Unknown type(update needed)]

本文由跨性别中文数字档案馆归档整理,仅供浏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Share on Share on